眾所周知,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無論東方或者西方,無論亞洲或者歐洲,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在此一時節,電影《南京照相館》“靜悄悄”地來了,看了一些宣發,若干推介,但總體上看,營銷并沒有鋪天蓋地,路演也并沒有未出爐之前就已經大張旗鼓,堪稱低調內斂,不事張揚;而在此多年前,曾經有電影《屠城血證》,取材與《南京照相館》有類似之處,雖然說,如今的技術手段,如今的呈現方式,已經遠非《屠城血證》的年代可以比擬,但就南京大屠殺,已經多有文本,《南京照相館》,能夠舊曲新唱后來居上說出新意演出新意嗎?看過電影,不勝感慨,此一電影,約略來看,至少有三點,讓人欣喜。
一、小空間里的大時代。
《南京照相館》,很質樸很直白的名字,沒有宏大的敘事野心,沒有拉大旗謀虎皮的陣仗,千年的古都,板蕩的山河,外族的入侵蹂躪,駭人聽聞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它沒有全景式呈現的勃勃野心,它只是選定這一小小的城南貢院街上的小小吉祥照相館,借助于這樣逼仄狹小的空間,管窺這樣的一個國家的首都所遭受的空前絕后的凌辱與殺戮。照相館是一個小小的支點,是一個取景留影的所在,但這里的小小的鏡頭,跨越千山萬水,橫掃百年憂患。這一民族的憂患悲傷,來自下關江面上的《南京條約》,來自曾自稱天京十余載的殘酷游戲,來自130年前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更來自120年前在中國土地上明火執仗旁若無人的兩大鄰國的激烈角逐。凡事皆有邏輯,一切都有因果。在這樣的層積日累變本加厲之上,是九一八事變,是七七盧溝橋事變,是最終在88年前一個古老國家首都的淪陷,一衣帶水的鄰邦鐵騎長驅直入,瘋狂殺戮,橫沖直撞,滅絕人性,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最為黑暗最為令人恐懼的一頁,這一頁,與奧斯維辛集中營相比,毫不遜色;這一頁,與卡廷慘案相比,難分伯仲。多年之后的張純如,重新審視撫摸這樣一段令人窒息的沉重一頁,終至抑郁難禁,飲彈殞身;曾經身歷其境的美國人魏特琳,噩夢糾纏,難以自拔,最終也是自殺而去。哈金曾有《南京安魂曲》,寫盡這一古城當年的絕望與傷痛,寫盡這一古城的不堪與無助。《南京照相館》選取這樣的山河破碎時代的一隅來折射透視艱難絕望時代的屈辱與抗爭,小人物無意之間的偶然發現,要留此光影證據,以待將來為證,別具慧眼,切口小,巧妙用力,事半功倍,在同類影視制作中后來居上。
二、小人物中的大悲歡。
《南京照相館》中的人物,并不繁雜,都是身處社會基層的小人物,照相館的小老板,郵差,巡警,多少有點體面的翻譯官,身份駁雜談不上體面的毓秀,沒有刻意地涂抹所謂中日人士之間的愛情糾葛,沒有異想天開的運用什么日本人的視角,大都是貼近當時南京的市井人物引車賣漿者流,七位卑微小人物,不同的身份,迥異的訴求,他們被突如其來的重大事變推動到了一起粘連到了一起,面對這樣的巨變危局?究竟該怎么辦?路在哪里?應該做出何種選擇?如何面對生死?看不到置身事外的拔高,看不到不合生活常識的幼稚化的神劇化的自作聰明自以為是,自然,妥帖,令人震顫,也令人淚目。
三、小視角也有大主題。
當然需要大制作大視野一樣的史詩性作品,但除了《諾曼底登陸》《敦刻爾克大撤退》《莫斯科保衛戰》《大決戰》等,也還是需要《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故事講述,這樣的人物呈現。以前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敘述文本,各有千秋,而不大令人滿意的,往往是過于求大貪全,題目很大,主題先行,故事非但沒有說好,還往往畫蛇添足,劍走偏鋒,分散了主題,結構了莊重,在一次又一次的廉價消費與圖解中令人遺憾地如水月鏡花,了無印痕,曇花一現,經不起審視,經不起推敲。《南京照相館》本有所張本,并非閉門造車向壁虛構,因其貼近當時的社會狀態民情民意,因其尊重歷史敘述的自身邏輯,再在此基礎之上的二度創作,而這樣的創作尊重生活恪守規律,在處變不驚細致淡定中呈現出了大主題、大氣象。
青山一發愁濛濛,干戈況滿天南東。硝煙散盡八十載,今日的山河早已無恙,但歷史深處的回響依然激蕩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南京照相館》,以如此光與影人與事,打撈歷史記憶,可圈可點,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