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熱難擋,到江海一隅,偷得兩日清涼,聽專家講張謇與日本、當下中日關系,躲在張謇企業家學院幽靜的房間里亂翻書,看到喬林生的《東亞國際關系與日本》,思緒紛紛,在日本投降80年這一時間節點,做一讀書札記,梳理歷史云煙,分享各位。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就是史稱的二戰勝利80周年。八十年前,就歐洲而言,是打敗德意法西斯,重新構筑歐洲秩序。柏林被占領,此后是冷戰開啟,馬歇爾計劃,柏林墻,北約、華約、歐盟,東西德實現統一,蘇聯解體,直至冷戰結束。如今的歐洲,雖然不斷被美國敲打,俄烏戰爭迄今還沒有停止的跡象,但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卻運行有年??扑顾ⅠT德萊恩一同來華訪問,他們自然是代表歐洲利益,有備而來。再來看亞洲,當年還在二戰推進之中,開羅會議召開,敦促日本投降。此后又有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公告,再后來是太平洋上盟軍與日軍的殊死較量,廣島與長崎被投擲原子彈,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中國軍民發起反攻,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時在1945年8月15日,此后在9月2日正式簽字,時光流逝,時針已經撥過八十載春秋寒暑。
不同于歐洲德國的被占領模式,日本是美國為首的盟軍單獨占領,重建秩序。當時在日本剛剛投降之后,以美國主導的盟國就其賠償問題、靖國神社問題、國家政體問題等都有考量,也有處置方案。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聯合發表《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其中在第11條規定中就提道:“日本將被允許維持其經濟所必需及可以償付實物賠償之工業,但可以使其重新武裝作戰之工業不在其內?!?945年9月發表的《美國初期對日方針》也明確指出,“凡是非日本和平經濟或供應占領軍所必需之貨物或現有資本設備及設施,皆應移充賠償之用”,而且只有“日本以外的遠東各國工業迅速發展,才是防止日本再度發動侵略戰爭之最佳保障”。美國當時的意圖非常明顯,既要從根本上消除其軍事上的敵人和經濟上的競爭對手,又要利用賠償復興日本周邊國家,扶植中國等亞洲國家,以制約牽制日本。1945年12月7日,是珍珠港事件四周年紀念日,美國公開發表鮑萊使節團擬定的《日本賠償即時實施計劃》,俗稱“鮑萊中間報告”或“鮑萊中間賠償計劃”,該報告明確規定禁止日本生活水平超過其侵略過的亞洲國家,建議日本生產規模應維持在1926-1930年的水平。同時要將日本的陸海軍工廠、飛機、輕金屬、軸承工廠的全部,以及鋼鐵、機床、造船、火力發電廠的約一半,作為賠償設備予以拆除并運往中國、菲律賓以及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其他國家。1946年2月,美國國務院、陸軍、海軍三部協調委員會對“鮑萊中間報告”進行審議和修改,于11月17日發表了“鮑萊最終報告”。根據這一報告,日本需要拆遷的各類工業設備總額為24.66億日元(1939年價格),約合30億美元(不含在外資產)。日本學者內野達郎認為此報告“其內容之苛刻,實際上是要把日本拉回到原始的農業國發展階段”,以美國為首的決策當局,基本上遵守了《波茨坦公告》的原則,客觀上代表盟國履行著懲治侵略的職責,“鮑萊報告”也正是體現了懲罰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解除日本戰爭能力的精神。應該指出,即使是該報告提出的賠償額,也遠遠難以彌補日本侵略亞洲各國所造成的大量人員傷亡和以數千億美元計的物質損失。但此后因形勢急劇變化,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49年12月30日,杜魯門總統通過“亞洲形勢報告”,此后朝鮮戰爭爆發,東西方冷戰在東亞發展為“熱戰”,美國不斷調整針對日本的賠償計劃,此后的所謂舊金山對日和約,針對日本,雖有一定的賠償表述,而實際上是逐步削減日本賠償,甚至放棄賠償。美國以自身利益為要而無視犧牲其他國家利益,令日本在履行賠償責任反省戰爭罪責上缺乏應有認知,留下諸多難題,長期成為日本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各國發展正常關系的嚴重障礙。30年前,有一日本學者金子道雄曾說,“如果不解決賠償問題,亞洲的戰后問題將無法結束”。
戰爭賠償問題在美國的偏袒之下就此不了了之,而靖國神社問題也是因為美國的縱容與曖昧,多次發酵,成為日本與中韓等國間的重大政治障礙,在某種意義上也成為日美關系中難以回避的一大問題。日本戰敗,靖國神社本應廢止,美國也清楚靖國神社是日本軍國主義用以愚弄籠絡煽動國民效忠天皇慷慨赴死的御用工具,日本也深知靖國神社存在之日不多,故在1945年11月20日舉行臨時大祭,裕仁天皇參加,不無最后告別之意,參加者竟然有200萬人之多。1945年12月15日,麥克阿瑟發布指令,宣布廢止國家神道,日本實行政教分離。但日本反復糾纏,軟磨硬泡,最終靖國神社得以存留,盟總有一機密文件《關于靖國神社的將來的見解》稱,“應該保留靖國神社,廢止恐怕反而會增加事端”。此后的美國就愈演愈烈的靖國神社問題,沉默,放任,縱容,顧左右而言他。1978年10月17日,日本右翼勢力更是把東條英機等14名被遠東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的甲級戰犯的靈位,偷偷塞進靖國神社。1951年10月,吉田茂首開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之先河,1975年8月15日,三木武夫首相以私人身份前往參拜。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帶領內閣成員正式參拜,震驚世界,還引發了違憲訴訟。
日本修憲問題也與美國有關,安倍晉三上臺執政后,將修憲作為其最大政治抱負,猛力推進。美國起初樂觀其成,推波助瀾。后來的美國政府似乎也有所警覺,日本若重走軍國主義的老路、邪路,畢竟也不大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但日本修憲,似成不可逆轉之勢。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曾有人提出“東亞共同體”的構想,但也基本上是雷聲有、雨點稀,而伴隨著中國已經十五載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一不爭的事實,面對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與崛起,日本的焦慮與不安,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多;更何況,中國與日本還有釣魚釣的問題、中國還有實現統一大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