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那扇門時,午后的陽光正順著窗欞往下滑,在水泥地上鋪成一塊溫暖的光斑。屋里的陳設雖然簡單得像一頁素箋,但每一處又都透著被認真生活過的痕跡。
孩子的爺爺是位腸癌病人,溫和的笑容下,透著一份面對困境的堅韌與平和。每月光是自費購藥就得花去近500元,剩下的退休金,要一分一分掰開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這是我作為無錫“錫新”后續(xù)照管志愿者,與這個家、這個二年級小女孩的第一次相遇。
她就坐在那張兼作餐桌與書桌的木桌旁,粉色的T恤洗得有些發(fā)白。懷里緊緊抱著本語文書,見人來便悄悄低下頭,發(fā)梢垂在臉頰邊。桌面上還留著些許淡淡的油漬,想必是在這里吃過簡單的午飯,還沒有來得及打掃干凈,而此刻,這方寸之地便是她汲取知識的角落。
我把新書包和文具放在桌上時,她的指尖輕輕顫了一下,卻始終沒敢抬頭。直到爺爺輕聲提醒,才聽見細微的“謝謝”,那聲音像落在湖面的細雪,輕得幾乎聽不見。
話音剛落,小女孩的嘴角慢慢揚起,露出兩個淺淺的梨渦,爺爺也跟著笑了起來,眼角的皺紋舒展開來,祖孫倆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像兩朵悄然綻放的花。屋外熱浪滾滾,這笑容卻在簡樸的屋里漾起暖暖的春意,比任何涼風都讓人舒心。
目光落在桌角的作業(yè)本上時,忽然被牢牢吸住。泛黃的紙頁異常整潔,鉛筆字工整得像列隊的士兵,連標點符號都站得筆挺。很難想象,在這張既要擺放碗筷、又要攤開書本的桌上,這雙小手是如何握著鉛筆,在無數(shù)個夜晚把生活的褶皺都熨帖進工整的字跡里。那不是普通的作業(yè),是專注與上進,更是一個孩子用認真編織的鎧甲。
作為一名在讀研究生,我總以為知識是攀登階梯的工具,直到此刻才真正明白:那些在圖書館啃過的書、實驗室做過的研究,更該成為托舉他人的力量。物質的幫助是寒冬里的炭火,而用學識去溫暖一顆幼小的心靈,卻是在播撒春天的種子。
回程的路上,心里總是沉甸甸的。我知道,今天的走訪只是一次短暫的停留,而我更想做的,是更切實、更持續(xù)地扎根在“錫新”團隊的志愿服務里。或許可以定期來輔導孩子功課,或許能帶來攢下的兒童繪本,告訴她世界很大,她筆下的工整字跡終會鋪成通往遠方的路。
因為我們這些被知識滋養(yǎng)的人,本就該成為光——既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這或許就是“錫新”志愿精神最生動的注腳:讓每份學識都帶著掌心的溫度,讓每次付出都連著跳動的心臟。
無錫后續(xù)照管志愿者團隊 張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