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書我說”,共奏江蘇文化的古今交響
——專家學者為本報融媒體新聞專欄點贊獻策
讀《隨園食單》,看袁枚用文人品格織就飲食風尚;賞《叢篁古木圖》,看倪瓚以詩書畫寄托孤高之志;觀青春版《牡丹亭》,看“百戲之祖”昆曲用創新之姿扮靚戲臺……今年1月起,本報重磅推出“你書我說——尋訪名著中的大美江蘇”融媒體新聞專欄。專欄聚焦與江蘇息息相關的文學名著、詩詞書畫、科學典籍、文人逸士等,深入發掘名作名人背后的江蘇故事,于古韻今風中續寫嶄新篇章。
歷時7個多月,“你書我說”專欄共發布65篇報道,文字稿件及短視頻全媒體平臺閱讀量突破千萬。近日,江南時報記者采訪多位專家學者,全方位、多視角地探討專欄,共話專欄寫作特色、傳播亮點,共議江蘇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具體舉措,為主流媒體在當下借古開新傳播江南文化貢獻智慧。
小窗口廣維度,視角開闊觀照古今
“你書我說”專欄涉獵廣泛,體大思精,對江蘇文學作品、地方風物等分門別類展開敘述,既呈現江蘇跨越時空的智慧縱深,又觀照當下生活的現實肌理。
從淮鹽之咸、香醋之酸、惠泉酒之醇的味蕾感受,到紅樓宴、三國宴、東坡宴等名宴,漫談江蘇美食風味;聚焦昆曲、蘇繡、南京云錦、宜興紫砂等江蘇代表性非遺的當下轉化,展現江蘇非遺的匠心守護、傳承有道;細細述說、娓娓道來大運河江蘇段、蘇州園林、南京玄武湖、鎮江西津渡等歷史文化地標的前世今生;從造園理論專著《園冶》、筆記體百科全書《夢溪筆談》到軍事理論著作《孫子兵法》、新中國第一部大型中藥工具書《中藥大辭典》等專業性典籍,洞見江蘇源遠流長的理論科學與民間智慧……
“《江南時報》近年來始終立足辦報宗旨,追蹤時代發展,創設了許多叫好叫座的新穎專欄,‘你書我說’正是其中之一??v觀其容其貌、其神其韻,特色鮮明,特點奪目:一是精準定位,聚焦本土文化;二是注重品位,守護地方根脈。”江南文化學者張永祎告訴記者,從實際傳播效果來看,這是一個立意高遠、引人入勝且具有多重價值的優秀策劃。
張永祎表示,專欄最大的亮點就是以書為媒、以人為本、以地為主?!皩诰o扣江蘇的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江蘇各地的詩詞名著、人文地標、風土人情、地方史志、非遺傳承、現代風貌等,將地方文化發掘、閱讀推廣以及人文形象塑造緊密結合起來,超越了一般的泛泛推薦。”
本次受訪的專家學者均參與了專欄的前期采訪,并從啟動時就長期關注系列報道的發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衡正安,在稿件《乘古典文學之翼,水袖翩然展新姿》《六百年的生命 撐起雅樂一片天》《一書一巷共織姑蘇文化圖景》《世界贈予我米芾,也贈予我丹徒》中,講述評點了四大名著與昆曲藝術的相融共生,《浮生六記》里清代蘇州文人的美學追求和精神世界,以及米芾書法“刷字”用筆的爽勁自然。
“專欄將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紙媒與新媒、線上與線下等融為一體,充分發揮了現代網絡的優勢,同時又將傳統經典文藝、故事激活?!焙庹脖硎?,這為當代人,特別是年輕人閱讀經典、了解經典、傳承經典,了解江蘇優秀文藝作品和地方物產,走出了一條新的傳播路徑,值得在全國推廣。
小切入深穿透,闡發精神陶冶人心
衡正安認為,如果將傳統文化簡單地分為物質和精神兩類,傳統物質形態大多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轉變、衰敗、淘汰。然而,精神的闡發往往是從“人性”“人心”出發的,二者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而“名著”“名藝”“名俗”之所以能夠流芳百世,正是因為從“人心”和“人性”出發,具有現代的終極價值和意義。
無錫是江南文化重鎮,是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里孕育了豐富的文學名著、歷史典故,并與眾多文化名人結緣,《江南時報》特此開設子專欄——“感受名著名作中的雅韻無錫”。
“專欄很有亮點和創意,切入角度很好,避免了文史傳播的刻板說教,更注重趣味性、接受度,在‘潤物細無聲’中自然而然地傳播文史知識,陶冶教化人們的心靈?!苯洗髮W教授、吳文化江南文化研究專家莊若江認為,專欄選擇徐霞客、倪瓚、錢氏家族等歷史名人,東林書院、惠山古鎮、伯瀆河等文化地標,陽羨茶、宜興紫砂、無錫小籠包等地方名品作為無錫人文傳播原點,選擇精準,覆蓋全面,辨識度高,特色鮮明。
專欄從不同維度展現了無錫的歷史文化底蘊。莊若江舉例,東林書院是明代江南學術與輿論中心,也是無錫的歷史地標和精神符號,東林文化承載了傳統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內核;明代杰出旅行家徐霞客踏遍千山萬水,創作出被譽為“千古奇書”的《徐霞客游記》,他大膽探索、“敢為人先”的精神,深刻影響了無錫,也形成了跨地域的影響力;倪瓚是無錫文人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極簡淡雅”“逸筆草草”的畫風,開啟了文人畫先河,其藝術成就與文人風骨不僅對畫壇影響深遠,也為無錫奠定了“書畫之鄉”的底蘊;無錫錢氏家族歷代人才輩出,當代又走出了10位院士和學部委員,家風家訓美名遠播,是中國家族文化“詩書傳家、科甲綿延”的典范……莊若江認為,這組對象的選擇不僅多元,其意義也不止于無錫一地,對整個國家也具有普遍和廣泛的意義。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紅樓夢》是專欄從各角度、多領域數次剖析的經典。從《紅樓夢》中的紅樓佳肴、元宵花燈、昆曲演繹、中醫藥知識等,延展到當代紅樓宴融合多種菜式的巧妙精致,秦淮燈會“一屆比一屆強”的絢爛多姿,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創作演出昆劇《林沖》的震撼回響,以及江蘇高校突破技術難題為健康中國建設謀“良方”等亮點案例,專欄以古融新,生動出彩。
在發掘《紅樓夢》原著魅力的階段,江蘇省紅樓夢學會會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多次受訪,闡析書本之中、文本以外的奧妙?!皩趯⑽膶W名著中的江蘇元素提煉出來,作了歸納和總結,是一次具有開拓性、系統性的嘗試?!彼嶙h,“如果將報道中60多篇文章結集成書出版,一定會極具價值?!?/p>
小種子大可能,譜寫文化傳播新篇
汲取先人哲思,破解當代議題。主流媒體應當如何更好地挖掘江蘇的名著、詩詞等歷史文化資源,實現人文傳播的創新?
“《江南時報》一直都在創新的路上,風景燦爛。”張永祎說,接下來最關鍵的是要放大江蘇“水韻”“人文”的特色,具體可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緊扣“江河湖海”的文明密碼,將長江、大運河、淮河、太湖等進行分門別類的欄目規劃,以不同地域的水文化特點作為敘事主線,挖掘其因水而成、因水而興的商貿精神、生態智慧、工程文明以及詩意棲居。二是可以跳出《紅樓夢》《水滸傳》等傳統IP,引入《世說新語》《隨園食單》《浮生六記》《鏡花緣》等與民間風尚緊密聯系的文本,讓江蘇的文化傳播基于也超于“遺產陳列”,真正成為驅動當代地域文化發展的活態基因。
江蘇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在這里,古代誕生了全國最多的狀元、進士,當代走出了最多的院士、教授和大學校長,也留下了不計其數的名著、詩詞。“這些文化資源足以成為當下傳播的內容依托?!鼻f若江說,此前,江蘇出版了《江蘇地方文化史(十三城市卷)》《江蘇城市文化(系列叢書)》《江蘇十三美》等書籍,但都局限于學術圈、文化圈,如何讓其中的精華內容外化于大眾,需要主流媒體的努力。
莊若江表示,“內容吸引力+傳播新手段=傳播影響力”,在數字信息時代,媒體需借助新的技術手段,對經典文本進行解構與展呈,使之更符合年輕受眾的接受習慣。例如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的IP場景化再造,就是對“時空敘事”的新嘗試。
未來,江蘇如何更系統、更深入地推動基于經典文本和文化遺產的江蘇故事講述,持續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衡正安提到,可以系統地將江蘇的經典名著、優秀文藝、典型民俗、優秀故事進行梳理,按照設區市、項目類型或誕生時間分類,甚至可以將全國的經典文藝與省內資源結合起來,將品牌做大做強,為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作出江蘇貢獻。
江蘇各地有許多與名著相關的建筑遺存,僅南京就有江南貢院、江寧織造博物館等。苗懷明建言,江蘇13市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可以聯合起來共同挖掘、開發,既突出各市,又形成整體合力,實現共贏。
在《紅樓夢》研究課程教學中,苗懷明常要求學生設計旅游路線并制作視頻記錄,讓學生實地體驗并理解名著與地理、歷史的聯系,增強他們的體驗感和互動感。“當前,各地對名著文化的開發往往以景區建設、主題公園等形式為主,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創意轉化。”他認為,文旅行業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應當注重沉浸式體驗和互動感,旅游項目應當提供更加深入的文化體驗,讓游客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名著背后的世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參觀。
苗懷明建議,江蘇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增強創新意識,敢于在新技術應用上踢出“臨門一腳”,創造出更多具有江蘇特色的文旅產品,從而提升文旅產業的文化深度和影響力。
(江南時報記者 張梓揚 姬傳濤 錢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