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園里記錄中國古代科技的“黃金時代”
他創造出一種為國防所需的立體地圖,比瑞士18世紀出現的地理模型圖早約700年;他把化石解釋為生物的遺跡,比意大利的達·芬奇早約400年;他對“隙積術”和“會圓術”的研究,開創數學界對該領域研究的先河,比西方早約600年……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年近花甲時隱退至潤州(今江蘇鎮江),寓居夢溪園撰成科學巨著《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的內容按條目分共609條,既有天文、數學、物理、地理、醫藥等自然科學知識,也有文學、史學、音樂、美術等人文科學知識,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前不久,北宋市井科技場景再現鎮江夢溪園,“重返夢溪園:考古遺址沉浸之旅”活動短短幾天內吸引超5000人次游客,成為文旅融合示范項目。一個古代退隱官員的舊址,何以贏得“大流量”?
夢溪園北展廳
邂逅詩與遠方
隱居園圃尋夢潤州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沈括出生于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8歲時隨父親出知潤州,次年離開。熙寧六年(1073),沈括奉命到兩浙路視察新政措施的推行情況,來到潤州募民興修水利。據考證,這是沈括與鎮江最早的兩次交集。
夢溪園是沈括歷經政治風波后的理想寄托與精神避難所。在《長興集·自志》中,沈括述說自己三十多歲時曾夢見一處有山、有水、有花、有木的處所,景色非常優美,并且多次在夢中出現。十多年后,恰好潤州有人出售園圃,在異地的沈括雖未見過園圃,卻因知曉潤州的山川之勝,果斷買下。直到后來經過潤州,見到園圃時才猛然發覺這里與夢中所游之地完全一致。沈括于是在此筑室,命名“夢溪”,以待將來居住。鎮江文史學者王驤曾表示,夢境一說,正是沈括為保護自己避免猜疑,不得不施放的“煙幕彈”。
夢溪園內,枝繁葉茂。園內南北各聳立著一座山丘,溪水自丘谷間流出,回環盤旋,流向西南,注入漕渠。沈括《自志》載為:“巨木蓊然,水出峽中,渟縈杳繚,環地之一偏者,目之夢溪。”
“所慕于古人者,陶潛、白居易、李約,謂之‘三悅’,與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禪、墨、丹、茶、吟、談、酒,謂之‘九客’。”在《自志》里,人們足以見得沈括深居園中的悠然自得。或泛舟湖上,或垂釣水邊,或撫琴揮墨,或欣賞美景,過著山林隱逸的生活。鎮江博物館名人故居管理部主任陸為中表示:“這樣的出世生活,與他為官時忙碌奔波的入世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曾經的變法志向、濟世抱負都已隨風而去。此時的沈括,一個經歷了政壇風云、年近六旬的老人,心態平和、與世無爭,以一個夢溪隱者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
1985年,考古人員在文物普查中發現了“夢溪”石刻橫額。橫額上款刻“皇宋乙丑”,下款刻“中元日建”。陸為中介紹,該石刻系陰刻,文字清晰,字體為楷書,古樸敦厚,遒勁有力。據專家學者考證,此石刻為沈括本人親自題寫,是沈括建夢溪園的實物見證,表明建園日期為北宋元豐八年七月十五日。
“夢溪”古石碑
探秘自然之趣
百科巨著包羅萬象
沈括在夢溪園中居住8年,對生平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中的重要內容進行整理總結,將科學研究、社會考察、文史掌故、街談巷議以至奇聞異說等兼收并蓄,撰成《夢溪筆談》,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成就達到了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水平,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稱沈括為“中國科學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并贊《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里程碑”。
《夢溪筆談》自問世之日起,就以其包羅萬象、豐富廣博的知識吸引了士大夫的關注,他們爭相購買、傳閱,該書一度成為多地暢銷書和營利來源。“南宋初,揚州知府周淙通過刻印、銷售《夢溪筆談》來獲取收入以充作州學的經費,揚州官府也常常把衙門公庫中存放的《夢溪筆談》拿出來銷售以充行政費用。”陸為中說。
作為一本筆記體著作,《夢溪筆談》的最大價值體現在科技史方面。“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這是世界上關于畢昇活字印刷術的唯一原始資料。
沈括在書中總結的共振現象、小孔成像、凹面鏡成像等物理現象,今天在初中課堂上仍生動呈現。地圖學方面,沈括就制圖方法,提出分率、準望、互融等九個方法,并按方域劃分出“二十四至”,大大提高了地圖的科學性。他還改良創新了“飛鳥圖”的制圖方法,通過模擬鳥飛直線距離,測量兩地間的直線距離,排除傳統步測道路因迂回導致的誤差。
《夢溪筆談》在藝術領域亦有鮮為人知的無窮奧妙。音樂方面,沈括記錄了北宋燕樂二十八調,總結了宋代以前音樂發展的三個代表性高峰:雅樂、清樂、燕樂。美術方面,沈括認為“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主張畫家將景物營造成氣韻生動、富有節奏的藝術畫面,而非機械地模山范水,這樣單純表現物象的表象,無法描繪出其妙境。有學者指出,“其間折高折遠,自有妙理”即說明繪畫須服從藝術上的構圖形式,而非刻板遵守幾何學上的透視法。中國傳統繪畫通常采用宏觀的觀察方式,沈括所說的“以大觀小”就與“散點透視”的原理相類似。
沈括提出“書畫之妙”在于“達理入神”,以王維《袁安臥雪圖》中“雪中芭蕉”為例,他認為畫家可通過意象重組突破時空限制,實現“意到便成”的自由表達。其理論批判了僅關注形色細節的鑒賞方式,提倡以“忘形得意”領悟作品內在氣韻,與張彥遠、謝赫等前人觀點及歐陽修“古畫畫意不畫形”的詩句形成呼應。
夢溪園社教科普活動
開展科普研學
對話千年人文IP
1985年,鎮江市人民政府修繕了夢溪園的部分遺址,并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設立了夢溪園沈括紀念室。2010年,鎮江市文物局啟動夢溪園周邊環境整治與局部修復工程。
為實施夢溪園二期工程,2014年起,鎮江博物館對夢溪園擴建范圍及其周邊地域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2024年7月,夢溪園考古研學基地方案設計工作經過多輪完善后基本定型。10月,夢溪園正式申請為社科普及基地,以便更好地發揮其在社會教育中的作用,提升公眾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認知和重視。
多年來,夢溪園貫徹“文化惠民”方針,在深入挖掘名人故居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豐富展示手段,打造了“夢溪讀書會”“夢溪傳統節”“夢溪文化體驗場”“流動博物館”四大特色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其中,“夢溪讀書會”以“弘揚鎮江人文精神,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如對《夢溪筆談》的考證,定期邀請有關高校老師、文史專家、知名人士等開講授課。
2025年正值沈括逝世930周年暨夢溪園開放40周年,鎮江市文廣旅局整合鎮江博物館、市考古所及社會力量,打造“夢溪問學”考古文博研學基地,推出系列主題活動。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方面,舉辦《瓷語繪夢——考古小匠的彩瓶手記》《童心探夢溪,文化潤成長》等沉浸式研學活動,將《夢溪筆談》中的科技思想轉化為互動實踐,覆蓋幼兒園至中小學群體超2000人次。
科技文化融合,開啟文旅新體驗。夢溪園在今年5月29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推出“對話千年科技之光”專題活動,通過活字印刷與3D打印技術對比實驗,詮釋沈括“格物致知”精神的當代價值,吸引高校、科研機構及公眾深度參與。
今年下半年,夢溪園將舉行“對話千年智慧·傳承科學精神”——沈括逝世930周年暨夢溪園紀念室開館40周年紀念活動。“以紀念沈括為契機,弘揚其科學創新與實證精神,推動《夢溪筆談》的當代轉化。”陸為中表示,夢溪園還將通過學術研討、科普研學及宋韻雅集三大板塊,深化學界對話,激發公眾探索科學歷史的熱情,打造文化IP,助力科技人文融合發展。
(江南時報記者 張梓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