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它既承載著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為新時代青年搭建了踐行責任、展現擔當的實踐舞臺。為深入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切實錘煉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江蘇大學能源研究院“賦能鄉村?心系基層”社會實踐團隊,于2025年8月6日至10日跨越千里,從江南校園奔赴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上北泉村,開啟了一場扎根鄉土、服務民生的暑期社會實踐之旅。團隊以“政策調研—精準幫扶—問題反饋”為核心主線,深入基層一線察實情、解民憂、促發展,既細致調研精準扶貧政策落地成效,又扎實開展暖心民生服務,全力搭建起高校智慧與鄉村需求無縫對接的橋梁,讓青春之花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絢麗綻放。
在上北泉村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實踐團隊秉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理念,摒棄“走馬觀花”式調研,轉而采取“解剖麻雀”的細致方法,通過“座談訪談+入戶走訪+實地考察”三維聯動的方式,全面考察該村在產業扶持、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改善等領域的政策落實成效。
團隊成員帶著問卷與提綱,深入脫貧戶和困難家庭,走進農家院落、田間地頭,真誠傾聽村民心聲,系統梳理出諸如產業類型單一、集體經濟規模有限、醫療報銷流程復雜、特殊群體關懷不足等一系列痛點問題。
隊員們白天奔走記錄,夜晚梳理分析,將碎片化民情系統化,最終形成近萬字的《上北泉村精準扶貧政策落實情況調研報告》。報告既呈現政策落地成效,也指出產業、醫療、民生關懷等領域短板,提出“發展農光互補特色產業”“簡化醫保報銷線上流程”“建立‘一對一’結對幫扶機制”等建議,為村莊優化發展路徑提供扎實依據。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團隊秉持“民有所需,我有所應”,將“精準幫扶”落到實處,用暖心實事傳遞政策溫度。
為破解村民“懂不全、用不好”惠民政策的難題,團隊將醫保繳費、養老保險領取、教育補貼申請等政策整理成“明白紙”,分組入戶用“家常話”講解政策細節,確保村民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針對村里孤寡老人較多的情況,團隊開展“夕陽關愛”行動,購置防暑藥品與常用物資送到老人家中,幫老人打掃庭院、整理雜物,手把手教老人用智能手機連接WiFi、視頻通話,完成社保資格認證、查詢醫保繳費記錄,切實解決老人生活難題,提升基層群眾獲得感與幸福感。
“一次實踐易,長久幫扶難。”為讓高校資源持續賦能鄉村,實踐結束前,團隊與村委會干部進行總結座談會,雙方就共建“高校—鄉村”長效聯系機制達成共識:建立“定期回訪”制度,開通“遠程咨詢”通道,線上提供產業指導、政策解讀,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此次靈丘之行,對每一位團隊成員而言,不僅是社會調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的全面錘煉,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與精神升華。大家紛紛表示,未來將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把課堂所學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基層的實際行動,既要做鄉村振興的見證者,更要做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和建設者,用青春智慧與實干擔當,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