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臺燈下,一雙雙巧手或飛針走線、或俯身雕琢,靜謐的氛圍中,打磨機的嘶嘶聲格外清晰——9月2日,第三屆“江蘇十佳”青年民間工藝美術家現場實操終評在江寧美術館舉行。從上午9時到下午14時,14位選手涵蓋刺繡、玉雕、農民畫等11個工藝品類,歷經近5小時比拼,角逐“十佳”席位。
本次評選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聯主辦,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承辦,江寧美術館協辦,旨在挖掘推廣青年民間工藝美術人才。評選遵循“申報—初評—實操—公示”流程,評審團從江蘇13個設區市民協報送的百余位投稿者中,先篩選出50余人,最終確定14人進入終評實操環節。
評選現場 房衛 攝
“實操比試,要現場畫、現場雕、現場繡、現場刻,全流程透明。”江蘇省民協主席吳元新介紹,為杜絕“攜帶他人作品參評”的情況,“江蘇十佳”的終評方式讓一些實操基礎不夠精的手藝人自動打了“退堂鼓”。吳元新認為,江蘇民協的這種工藝實操評選模式,值得向全國推廣。
參賽藝人給評委介紹作品 牛華新 顧聞 攝
與上一屆“可帶半成品”不同,本屆實操要求“從零開始”。“以刺繡為例,繡繃必須空白,從構圖打稿到完成作品全程展示,一朵花、一只鳥或者一只蝴蝶都可以,不求數量多,但求水準穩。”江蘇省民協名譽主席陳國歡強調,選手可自選擅長項目,但必須完整呈現創作過程。
不同工藝門類如何統一評判標準?陳國歡給出答案:“技法雖不同,但工藝邏輯與藝術水準的要求一致,將從‘技術熟練度’和‘藝術水準高度’兩方面綜合評價,后續還會在實踐中優化評判標準。”
本次評審團構成廣泛,涵蓋高校教師、工藝美術大師、鄉土人才及行業專家,確保評審視角全面。“剛才我觀察了這些選手,他們基本都在這個領域有出色的能力。接下來的終評將是優中選優。”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倪建林也是評委之一,他補充,“能長久傳承的傳統手藝,必然帶著人的溫度,這也是評審中會關注的隱性價值。”
記者注意到,比賽現場還展示了一批精美成品,而每位選手操作臺上也擺放著各類證書。吳元新解釋,評審標準包含“技藝能力、創意能力、綜合能力”三方面,“既有過往成績展示,又有現場技藝比拼,雙方面領先才能成為‘十佳’,更具行業引領性”。
對于“江蘇十佳”青年民間工藝美術家的評選意義,吳元新表示:“不僅影響選手個人,更能帶動一方手藝人重視技藝打磨。我們計劃用5到10年,推出一批德藝雙馨的青年工藝人才,助力傳統工藝傳承發展。”
(江南時報記者 毛艷 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