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仰啟蒙者是祖父——一位“鐵馬冰河帶血風,南征北戰見英雄”的新四軍老戰士。
祖父張榮華生于貧寒,長于戰火。1944年,他投身新四軍三支隊,八載戎馬生涯中光榮入黨,輾轉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要戰役,鐵甲裹身,傷痕為章。朝鮮戰云初起,他再度奔赴前線,戍衛國門。
歸來時,他帶著二等甲級傷殘,甘為鄉野信使,擔任大隊通信員二十載,傳遞文書報刊,未嘗一錯。他從不言功,亦不空談,只默默躬行,將一枚黨徽別于舊衫襟內,如藏一團不滅的火焰。
這團火,終燃入我的血脈。十九年來,我奔走南北,收集數萬件紅色文物,其中三千二百余件已捐贈紀念館。辦展覽、作宣講、助孤貧,我以實踐為舟,以奔走出力。我所拾取,不僅是舊物,更是散落山河的忠魂;我所講述,不僅是歷史,更是不該冷卻的熱血。在“紅色收藏家”“紅色宣講員”“雷鋒傳人”等諸多稱號之中,“英雄后輩”是我最隱秘也最驕傲的身份——有來路,何懼前程?
祖父是英雄,而陳戴村的土地上,又何止一位如他般的英雄。
陳戴村,曾是抗日戰爭局部作戰之地、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更是戰略支點與物資支援要沖。無數先輩為此獻出生命,如陳德利、陳貴榮、劉古勇、路勝、路可揚、蔡勝富等。劉二年,外籍遷入而扎根于此,因革命需要加入組織,被俘后堅貞不屈,壯烈犧牲;王瑞圖,解放戰爭時期死守陳舍村、戴舍村,阻擊敵軍戰績卓著,最終在追殲潰敵時英勇捐軀;戴元專,年少從軍,抗敵御侮,后于鹽南戰役中舍身成仁……
亦有眾多同志雖未犧牲,卻同樣以熱血寫就傳奇。戴林,1943年加入新四軍,參與漣水、萊蕪、渡江諸戰役,屢立戰功,后任陳戴大隊書記,致力地方建設;李杰,1948年入黨,征戰濟南、淮海,抗美援朝時在上甘嶺機智作戰,1958年又支援邊疆,奉獻終生;戴勝、路洽、戴金城等人,亦在數十次戰役中全力以赴,為家國傾盡所有。
新政權建設時期,陳戴村前輩同樣前赴后繼:陳必連專注根據地建設與供銷社運轉;路可旺戰時為大軍運送物資,解放后推動生產建設;戴曰德歷任村長、副鄉長,助力地區組織發展;戴立卿早年傳送情報、站崗放哨,后任共青團書記,為黨政建設傾注心血。
更有一批專注民主發展與教育事業的鄉賢:袁聯成發動群眾、組建武裝,頑強抗敵;路開疆捐資興學,創辦陳戴村首所小學;戴立會、路彩云、戴鳳等婦女工作者,為農村婦女解放事業奔走效力……
歷史硝煙已散,精神卻沉淀于鄉土,如清晨煙縷,自然滋養著信仰,代代相傳、神髓相貫。祖輩以行動織就精神坐標,我輩之責,正是賡續紅色文脈,讓遺韻永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而精神長河奔流終古。祖父于我,是源頭的浪花;我于后人,愿作渡河的舟楫——唯愿《紅色陳戴》一書所記的每一個姓名,皆成星火,照見來路,亦點亮歸途。
謹以此書,致敬祖父與陳戴村的革命先輩。
作者簡介:張林,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蘇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