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濱海素來有“金東坎,銀八灘”的說法。八灘自古較為富庶,為了保衛家園,1943年3月,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新四軍三師指戰員與濱海人民群眾一起浴血奮戰,共同譜寫了一曲軍愛民、民擁軍的勝利之歌。
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決定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此后,新四軍第三師和蘇北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攜手開展反“掃蕩”、反“蠶食”的斗爭。人民武裝力量如洶涌波濤,不斷發展壯大,抗日根據地建設如火如荼。這一蓬勃發展的態勢,令日本侵略者惶惶不安,鹽阜區成為日、偽軍“掃蕩”的重點。
(前排左起:李雪三、黃克誠、金明;后排左起:沈鐵兵、王信虎、張天云、劉震)
1941年7月20日至8月20日,鹽阜區軍民在日、偽軍第一次大“掃蕩”中取得勝利。敵人不甘心失敗,集中日軍第十五、十七、三十五師團和第十二混成旅團各一部,偽軍第二十二、二十八、三十六師及第七十二旅等部共2萬余人,于1943年2月17日瘋狂地向鹽阜區撲來,開始第二次殘酷的大“掃蕩”。3月下旬,日軍占領東坎。29日,日軍山本中隊178人、偽軍朱寶元部100多人、徐繼泰部200多人,悍然侵占八灘。山本率日軍在八灘(現濱??h八灘鎮八灘村)南約500米的王橋口王家油坊,依托三個高大堅固的院落建立據點。
八灘在東坎(現濱??h縣城)東北方向,兩地相距約30公里,是沿海地區的樞紐城鎮。此地人口稠密,物產豐富,作為海鹽集散地和沿海商業中心,民間素有“金東坎,銀八灘”的美譽,足見其富庶。敵人占領八灘,妄圖從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控制阜寧縣東北沿海地區,以扼殺抗日力量。為粉碎敵人罪惡的企圖,在日軍占領八灘的當天,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當機立斷,決定趁敵人立足未穩,拔掉這顆“釘子”。這一決策不僅是重要的軍事任務,更是振奮根據地軍民斗爭意志的關鍵舉措,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此時,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四團團長謝振華率領指戰員正在東坎、八灘及中山河北開展軍事活動。作為經驗豐富的團指揮員,謝振華深知此戰的緊迫性,必須快刀斬亂麻,不給敵人喘息還手的機會。假如二十四團瞻前顧后,等待師部從佃湖調二十二團來配合作戰,行動勢必推遲,日、偽軍必定加強防御工事。有經驗的獵手都明白,打平地的狼要比打森林里的狼省事得多。沒有屏障,即使日軍有精良的武器裝備,在英勇頑強的新四軍戰士面前,也是不堪一擊。更何況,面對敵人的殘暴,戰士們心中早已燃起復仇的火焰,他們定會勇往直前,視死如歸。
師長黃克誠認同謝振華的分析,隨即電令謝振華為戰斗指揮,集中二十四團和師部特務營兩個連的優勢兵力,由地方武裝和基干民兵協同配合,采取“合圍”戰術,務必在30日天亮之前攻克據點。
軍令如山,容不得絲毫懈怠。謝振華想,計熟事定,舉必成功。從兵力對比來看,以一個團的兵力對付鬼子的一個中隊和三百多個偽軍,新四軍占據優勢。然而,如何具體組織這次戰斗,二十四團必須慎之又慎。他們一方面要全力攻打據守八灘的日、偽軍,另一方面需要分兵阻擊東坎來援的敵人。此外,二十四團的武器裝備也遠不如敵人,這無疑增加了戰斗的難度。
謝振華與團參謀長經過深思熟慮,制定好作戰計劃,以二營由王橋口北側抗日溝實施主攻,一營首先消滅八灘偽軍,再沿八灘南門外和西側助攻,師特務營從東南側助攻,三營和地方武裝、民兵負責打援。下達作戰任務時,謝振華強調,一定要在第二天早晨結束戰斗!
黃昏時分,部隊趁著漆黑而蒼茫的夜色,沿著田野小道,從各個集結地奔向八灘。團指揮所設在八灘西頭一座孤單的小房屋,離八灘鎮不過半里地。夜里九點鐘,各營陸續報告,部隊均到達指定位置,完成了對敵人的包圍。
9點30分!謝振華一聲令下:總攻開始!紅色信號彈瞬間點亮黑黝黝的天空,激烈的槍聲、手榴彈的爆炸聲以及戰士們豪壯的沖殺聲,霎時間從八灘街四面響起。最激烈的是二營的沖擊方向:他們由南向北進攻,一進去就和鬼子展開了惡戰。副營長王光漢率領的突擊隊,就像一把利刃,直插敵人的心臟。他們殺到日軍的中隊部,砸壞他們的報話機和電臺裝置。日軍無法與外界聯系,只得接連放出三只軍用信鴿,向外求援。一營由西往東,攻打偽軍,快刀剁豆腐似的,二十多分鐘就把這批烏合之眾消滅了大部,剩下的殘部紛紛潰散逃竄。
消滅了鎮里的偽軍之后,謝振華把團指揮所移到鎮東的一條堆堤上。這里離敵人的核心據點不到200米,中間是一些矮小的民房,借著敵人打出的照明彈,可以觀察到據點西面的情況。為了把東面的情況弄明白,團參謀長親自朝師特務營的攻擊方向跑去。
日軍分住在三個大院里,最激烈的鏖戰就在這三個院子的四周展開。夜深天黑,敵人被打得措手不及,處于守勢,火力得不到發揮。狡猾的敵人一個勁地打照明彈,二十四團的戰斗隊形和攻擊動作有所暴露,這增加了傷亡。有十幾個戰士不顧槍林彈雨,勇敢地沖上一個院子的房頂,他們正準備揭開瓦蓋往里送手榴彈時,被院里敵人的機槍掃倒了。二十幾個鬼子乘勢沖出北面的包圍圈,嘰里呱啦地吼叫著,向團指揮所撲來。謝振華一面把手槍里的子彈頂上膛,一面喊司號員調一營的二梯隊三連進入戰斗。三連在連長米富珍的率領下,及時地沖上去,打得迅速利索,沖出來的二十幾個日本兵一個也沒留下。
30日凌晨1點鐘左右,二十四團奪下據點東邊的兩個大院,敵人全部被壓到中隊部所在的一個大院落里。雖然日軍傷亡慘重,但他們仍在負隅頑抗,垂死掙扎。戰士們即將面臨更殘酷、更激烈的戰斗。敵人憑借厚實的磚石圍墻,守住槍眼,拼命向戰士們射擊。我軍的迫擊炮因距離太近,不能發揮作用。情急之下,有些戰士主動請求翻過圍墻,和鬼子展開肉搏。但是寡不敵眾,有些犧牲了,有些被逼出了院落。
深夜兩點鐘左右,通訊員喘著氣跑來向謝振華報告說:“二營副營長王光漢同志犧牲了,一營長毛和發和幾個連的干部也都負了重傷?!敝x振華眼睛濕潤了,他眼盯著敵人的據點:雖然我們和鬼子相距不過一箭之地,但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在這塊狹小的地段上,我們流了多少血,犧牲了多少個親愛的同志??!很快就要天亮了,戰斗拖延下去,只會對敵人有利。謝振華立即命令司號員吹號請參謀長回來。
尹參謀長頭上纏著一塊白布,急急忙忙跑了回來。他們倆伏在堤堆上,眼望著前面的攻擊部隊和鬼子機槍吐出的火舌,心里像火燒一樣。“團長,敵人火力太猛了,我看最好使用火攻!”“對!”謝振華回答說。
火攻,是謝振華早就在戰斗計劃中謀劃好的,引火物也在戰前做了準備。部隊接到火攻命令后,有的戰士把蘸了煤油的棉花球綁在馬尾手榴彈上,投進敵人大院里;有的把棉花球綁在長竹竿上,射向大院的房頂,大火熊熊地燃燒起來。這是戰斗的火焰,這是復仇的火焰,烈火猛燒著萬惡的強盜。鬼子狼狽地從火海中往外逃,拼死想殺出一條出路,可是哪里有路給他們呢!五連的兩挺機槍緊緊地封住大門,鬼子一露頭就被擊斃,尸體都快把門洞堵住了。里面烈火燒,外面機槍打,敵人被揍得哭爹喊娘,痛不欲生。
拂曉,東南方突然傳來陣陣低沉的馬達聲,幾架大肚子敵機,低飛著從頭上掠過,可是他們來晚了。這時率領三營在八灘南邊的新港打援的副團長陳玉才派人來報告:東坎的日軍夜里兩點多鐘分兩路增援,三營的阻擊戰打響了。
天亮了,大院里已是一片灰燼。但是槍聲一直沒有停過,圍殲戰仍在激烈地進行。突然,西北角方向一陣混亂,十幾個鬼子推倒圍墻,企圖從二營和特務營的結合部企圖向東坎方向逃竄。謝振華見狀,急忙跑過去想組織部隊收拾這幫家伙,跑著跑著,右肩頭像被什么東西撞了一下,身子一軟跌倒在地上,血水順袖筒流出來,一會兒就浸透半邊軍服。警衛員趕來扶了一把,他使勁站起來,向前面望去,戰士們正追趕潰逃的殘敵。八灘王橋戰斗,新四軍戰士全殲日軍山本中隊及偽軍,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獲得解放的八灘人民群眾,在地方干部帶領下,敲鑼打鼓,抬著豬、羊、雞、鴨等數不清的慰問品來看望隊伍。指戰員們和前來慰問的群眾歡呼著、簇擁著、跳躍著。謝振華對政治處的同志強調,一方面要熱情接待前來慰問的干部、群眾;另一方面要婉言謝絕送來的慰問品。
(濱海縣八灘烈士陵園)
人民在歡慶勝利的時刻,也深深懷念著為解放八灘而獻出生命的烈士們。當地政府為紀念烈士們的英勇事跡,建起了烈士陵園,并建了一座紀念塔,將王光漢等四十余名烈士的名字鐫刻在上面。如今,為了讓八灘人民及子孫后代,永遠銘記著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獻出寶貴生命的烈士們,八灘鎮烈士陵園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得到修繕提升,已成為黨員干部、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學習教育基地。
(作者:史冬珠,中共濱??h委黨史工作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