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國際學術界譽為“中國18世紀的非凡女性”,西方學者認為她是中國近代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學者之一,與居里夫人、吳健雄等科學家齊名。
她就是王貞儀,字德卿,號金陵女史、江寧女史。生于清朝江蘇江寧府上元縣(今南京),祖籍安徽泗州府天長縣。因其研究涵蓋天文學、數學、地理學、醫學、文學等多個領域,被稱為“全能型學者”。
1994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王貞儀”命名金星上的環形山,2000年將小行星43259命名為“WangZhenyi”。美國數學教授在《數字的力量:數學的反叛女性》中將其作為首位“先驅者”介紹。《自然》網站在2019年度科學獎項宣傳片中,將王貞儀作為激勵當代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歷史典范。
然而,這位在國際科學界及文化領域有著如此地位及影響力的清代奇女子,一些國人對她卻知之不多。今天,我們對她在天文、數學、文學等方面的成就稍加介紹,以饗讀者。
一、星漢擷英,天文睿思啟新程
在封建禮教森嚴的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如枷鎖般禁錮著女性的思想與發展。社會普遍認為,女性應深居閨閣,專注于家務,與探索浩瀚星空、神秘宇宙是絕緣的。然而,清代王貞儀卻沖破了這層厚重的性別藩籬,毅然闖進天文學這一男性主導的神秘殿堂,為古代天文學研究注入了獨特的女性智慧。
(一)幼承庭訓,啟天文蒙昧之端
王貞儀出生于書香世家,祖父王者輔曾任海豐縣令、宣化知府,其學識淵博,對天文學造詣頗深。王者輔家中有萬卷藏書,其中豐富的天文典籍散發著神秘的魅力。年幼的王貞儀常常像一只歡快的小鳥,穿梭于祖父的書房之中。那些泛黃古籍上繪制的精妙星象圖案,好似有著無形的魔力,深深吸引著她,令她目不轉睛,流連忘返。
祖父王者輔見孫女對天文如此癡迷,眼中滿是欣慰與贊賞,遂決定親自為她開啟天文學知識的大門。他耐心地為小王貞儀講解基礎的天文知識,從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到春夏秋冬的更迭原理,無一不細致入微。在《歲差日至辨疑》一文中,王貞儀深情回憶道:“貞儀幼隨侍先大父惺齋公,公細訓以諸算法。既長,學歷算,復讀家藏諸歷算書善本十余種,潛心稽究十余年不少倦。”(《德風亭初集·卷五》)祖父的言傳身教,在她幼小的心田上,悄然播下了天文學的種子。此后,無論是靜謐的夜晚仰望滿天繁星,還是白日里研讀天文古籍,都成為王貞儀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時光,這為她日后在天文學領域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月食探微,破千年天象之惑
月食,這一神秘莫測的天象,自古以來便引發了人類無數的遐想和猜測。在科技尚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受認知局限,往往將月食視為天狗食月的不祥之兆,每當月食發生,民間便充滿了不安、恐懼。然而,王貞儀卻懷著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無畏勇氣,決心揭開月食背后的科學原理。
為了探尋月食的奧秘,王貞儀廣覽歷代天文古籍。她深入研讀東漢張衡所著的《靈憲》,書中對月食現象有初步描述:“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謂暗虛。月過則食。”(轉引自《月食解》《德風亭初集·卷七》)但王貞儀并不滿足于此,她繼續探究,研讀梅定九先生《定交角法》試圖從不同角度理解月食的成因。
在《月食解》一文中,王貞儀詳細記載了她的一個實驗過程。上元節夜晚家宴于德風亭,亭中布置有大圓桌、大晶燈以及東西窗際的大圓屏鏡。作者通過移動西窗下的鏡子到地上,發現因桌子阻擋晶燈光照不到鏡子,提高晶燈垂繩高度后燈光又能照到鏡子。此后又不斷升高晶燈,觀察到鏡中燈光位置變化,燈與鏡呈現出相互避讓或遙望的狀態,最后將燈引高至梁且移鏡近中桌旁,燈光不再被桌子阻隔。王貞儀“于是恍然悟月食之理,且可以悟天之內、地之外,四圍空洞,雖日在地下,月在地上,若不相見,而實無不見也。”(《德風亭初集·卷七·月食解》)
這一見解與現代天文學理論高度契合,打破了千年來人們對月食的迷信認知,為古人對月食的理解畫上了科學的句號,展現了王貞儀卓越的科學洞察力與嚴謹的研究精神。
(三)地圓新論,拓宇宙認知之疆
在傳統觀念中,“天圓地方”的說法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帶來了地圓學說,這一全新的觀點引發了王貞儀的濃厚興趣。她沒有盲目接受,而是結合西方學說,對自己日常觀察到的天文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在其《地圓論》中,王貞儀明確提出:“地雖圓體,百里、數十里不足見其圓,而目之直注,四望皆天,似地與天皆方際而平,不知其平乃目所見之繩直而不少曲之平,非地果平而方也。”(《德風亭初集·卷六·地圓論》)
王貞儀摒棄傳統晦澀的學術語言,以形象的比喻,將復雜理論轉化為大眾可理解的描述,這種表達方式推動了科學知識的民間傳播。《地圓論》的創作本身就是對性別偏見的挑戰,王貞儀通過實踐證明女性在科學領域的潛力,成為后世激勵女性參與科研的精神符號。
二、籌算探奧,數理哲思綻華光
在古代數學領域,男性長期占據著主導地位,女性參與其中的情況極為罕見。然而,王貞儀卻憑借著自身卓越的天賦、對數學的熱愛以及不懈的鉆研精神,在這片男性主導的天地中綻放出了獨屬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一)家學淵源,入數學精妙之境
王貞儀的父親精通歷算,這為她接觸和學習數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家中豐富的數學藏書,涵蓋了《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等諸多經典著作。自幼,王貞儀便在父親的引導下,踏上了探索數學奧秘的征程。
她在《〈象數窺余〉自序》言“儀少小習歷習算,諸籍恒廢寢食以求之,又研究句股測量、方程之術……唯以好之既酷,未能棄置,爰于女工之暇,參論所習之已知已解,附以鄙見,繪之圖象,摭拾成一書,務求其理眾曉,且簡直明晰,而不疑于用。”(《德風亭初集·卷一》)
年少的王貞儀常常沉浸在典籍之中,面對復雜的算題,她不僅沒有絲毫退縮,反而如獲至寶,常常廢寢忘食地鉆研。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她逐漸掌握了古代數學的基本原理和運算方法。在這種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中,王貞儀早早踏入了數學的精妙世界,她對數學的熱愛與日俱增,為日后在數學領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西融貫,創籌算革新之法
明末之際,西方算籌計算法遠渡重洋,傳入我國,國人亦稱之為“籌算”。至清代,國內諸多聲名卓著的數學家,如梅文鼎、戴震等,皆對這一來自異域的籌算投注了濃厚心力,深入探究其奧秘。王貞儀亦受其吸引,滿懷熱忱地投身于研究之中,并憑借深厚的學識與獨到的見解,精心撰寫了《西洋籌算增刪》。
王貞儀以嚴謹且清晰的筆觸,對西洋籌算展開了系統的增補與詳盡的講解。原本晦澀難懂、令人望而卻步的知識,變得條理分明、易于領會,為彼時的國人搭建起一座通往西洋籌算知識殿堂的橋梁。這不僅彰顯了王貞儀在數學領域勇于開拓、不斷探索的精神品質,更展現出她超卓不凡的學術才能。
更為難得的是,王貞儀不僅專注于學術研究,還積極致力于數學知識的普及。她將梅定九的《籌算》“損繁指奧,述成一編,使初學朝得暮能習之,顯若指掌。”(《德風亭初集·卷一·〈籌算易知〉自序》)為數學知識在民間的廣泛傳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勾股新解,探數理幽微之秘
勾股定理作為數學領域的經典定理,自古以來便受到歷代數學家的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然而,王貞儀卻另辟蹊徑,在《勾股三角解》這篇3000多字的論文中,王貞儀對勾股定理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展現出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創新精神。
王貞儀在數學研究中注重吸取中西算法之長,不受舊方法舊思想的束縛。在《勾股三角解》文末,她總結道:“中西固有所異,而亦有所合。然其法理之密、心思之微,而未可以忽視。夫益知理,求其是,何擇乎中西?唯各極其兼收之義,至使足以通達。”(《德風亭初集·卷七》)這種理念體現了她對中西方數學的客觀態度,主張兼收并蓄,以追求真理為目標。
《勾股三角解》介紹了中國古代數學成就和西方籌算法,屬于當時的科普文章。它對勾股定理以及相關的三角知識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與探討,幫助讀者理解勾股定理在實際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勾股定理來解決一些與三角形相關的數學問題,讓更多人了解到不同數學體系中關于勾股三角內容的特點和優勢,開闊了當時人們的數學視野。
三、文墨含芳,才情逸韻塑貞儀
王貞儀不僅在天文、數學領域顯現出了深厚的功力,在文學創作方面同樣才情橫溢。她以筆為友,以文為舟,用靈動的文字揚起一道個性風帆,在多彩的世界航行。
(一)行旅為墨,書山川靈秀之章
王貞儀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她隨家人游歷多地,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年十一二,隨侍尊人遠游,勝地名境,多所閱歷。”(《德風亭集·自序》)從南到北,自東向西,每一處所到之地都成為了她創作的靈感源泉。她的詩作風格多樣,如《下邳夜泊》意境婉約,《過黃河》氣勢豪放。
《下邳夜泊》里,“黃石城頭雨不干,晚風吹送角聲寒”,城頭陰雨綿綿,晚風裹挾角聲寒意,“雨不干”“角聲寒”營造出陰沉、凄涼氛圍,奠定悲傷基調。“扁舟不道小如葉,載得春愁分外寬”,詩人將愁緒具象化,以舟小襯愁寬,生動展現愁緒之重,盡顯婉約細膩,感染力頗強。
《過黃河》開篇“曉日浴波出,風催一葉舟”,曉日東升、扁舟疾行,“浴”“催”賦予畫面鮮活急切感,營造宏大靈動氛圍。頷聯“地形通海脈,天勢接河流”,詩人視野開闊,盡顯天地河海相融的雄渾格局,凸顯自然偉力。頸聯“古廟臨沙險,神鴉向客投”,古老廟宇、飛向客船的神鴉,增添歷史厚重與生活氣息。尾聯“魚龍增壯據,浩渺豁奇眸”,面對黃河的磅礴氣勢,詩人的眼界與胸懷豁然開朗,盡顯壯志豪情,融合了自然、歷史與個人情感,在清代詩壇別具一格。
(二)德風凝萃,著文心斐然之集
《德風亭初集》集中顯現了王貞儀的文學造詣,其詩詞文賦題材廣泛,《富春道中時值荒旱感成一律》便是其中經典。
千田無復有青黃,赤地空遭旱魃殃。
村舍幾曾煙出戶,富家聞說粟陳倉。
逃民大抵填幽壑,野哭安能達上方。
蒿目可憐涂殍況,官人猶是急征糧。
這首詩以質樸無華的語言,直抒胸臆,真實而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社會底層百姓在旱災面前所遭受的苦難。
首聯,凸顯出旱災下莊稼絕收、赤地千里的慘狀;頷聯,鮮明對比窮富境遇,窮人斷糧無炊煙,富家囤糧倉廩實,深刻揭示社會貧富差距與不公;頸聯,描繪百姓背井離鄉、餓死荒野,哭聲難達統治者之景,飽含對百姓的同情與對統治者漠視民生的批判;尾聯,直言官員不顧百姓死活急征糧,盡顯其內心憤慨。此詩彰顯出王貞儀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體現她深入社會底層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感。
王貞儀的文風質樸清新,沒有過多華麗辭藻的堆砌,卻情感真摯,字字句句都飽含著她對生活的熱愛、對社會的關懷以及對人性的思考。她的作品在清代女性文學中獨樹一幟,凝聚著她卓越的文學才華與深邃的思想光輝,成為后人研究清代女性文學和社會風貌的重要資料。
(三)巾幗豪情,展獨立堅毅之姿
除了對社會現實的關注,王貞儀的游歷經歷還讓她對人生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在《題女中丈夫圖》中,她寫下了“足行萬里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的豪邁詩句,表達了自己對知識的渴望和對人生的追求。她認為,人生應該不斷地學習和探索,通過閱讀萬卷書和行走萬里路,來開闊自己的視野,增長自己的見識,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貫穿于她的詩詞文賦創作之中,使她的作品充滿了正能量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王貞儀通過自己的作品,塑造出了一個獨立、堅毅的形象。她不滿足于傳統女性被設定的角色,勇敢地追求知識,探索未知領域,在天文、數學等男性主導的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她的文字激勵著后世無數女性勇敢地打破束縛,追求自我價值,成為了女性追求平等與自由的精神楷模。
她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綻放出令人矚目的光彩。王貞儀堪稱全能之才,在天文、數學、文學領域大放異彩,于歷法、地理、醫學等方面亦造詣深厚。令人稱奇的是,她還是位颯爽“女漢子”,曾自述“亦曾習射復習騎”,《小傳》中載“學射于蒙古阿將軍之夫人,發必中的,跨馬如飛”,盡顯豪邁英姿。這般文理兼通、智勇雙全之士,無疑是華夏大地孕育出的驕傲。為表對她的深切敬意,特撰一聯:
貞石映千秋,蛾眉敢問星辰事;
儀型翔四海,彤管能書宇宙觀。
王貞儀憑借非凡的勇氣與智慧,奮力沖破時代的重重桎梏,為后世留下彌足珍貴的精神寶藏。她的傳奇故事,化作激昂號角,鼓舞著一代又一代追夢者,為探尋知識、堅守真理勇往直前。
(本文作者高揚,文史寫手,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江蘇省楹聯研究會理事、儀征市楹聯學會會長。詩詞聯文多次獲省市國家級一二三等獎,央視春聯征集七度九聯登榜,兩次進入十佳,逾百萬字文學作品發表于國家省市級報刊及電臺。省內外詩聯講座數十場,受到專家與聽眾的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