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衣巷中觸摸六朝世家的歷史余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膾炙人口的詩句讓烏衣巷聲名遠揚,成為人們心中永恒的文化符號。
烏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文德橋南岸,處于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核心地帶。它西起文德橋,東南至平江府路,全長約350米。小巷幽深靜邃,青磚鋪就路面,兩旁白色高墻、黛瓦屋頂古色古香,同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明清建筑群相得益彰。擁有深厚人文底蘊和精彩歷史故事的烏衣巷,被譽為“中華第一名巷”。
見證繁華與變遷
烏衣巷如何得名?一種說法是,三國時期這里是吳國戍守石頭城的部隊營房所在地,當時士兵都穿著黑色制服,因而這里又叫“烏衣營”,“烏衣巷”之名由此而生。元代《至正金陵新志》引《丹陽記》記載:“烏衣之起,吳時烏衣營處所也?!?/p>
東晉時期,晉室南渡后,烏衣巷成為王導、謝安等高官豪門的住宅區,因王謝兩族子弟喜歡穿烏衣以顯身份尊貴,烏衣巷更是聲名遠播。從東晉建都南京到東晉后期,烏衣巷車水馬龍,充滿生機和活力,王謝兩家也先后走出了王羲之、王獻之、謝靈運等文化巨匠。
伴隨東晉滅亡,烏衣巷逐漸衰落。至南朝“侯景之亂”后,烏衣巷逐漸淪為廢墟,王謝家族的舊居已無痕跡。中晚唐時,詩人劉禹錫來到江南,途經烏衣巷。目睹殘陽中落寞破敗的金陵城,他感慨萬千,寫下千古詠懷的著名詩篇《烏衣巷》。在他筆下,烏衣巷和王謝堂在斜陽野草中得以升華重生。
南宋時期,建康城(南京)一度有所恢復和發展,人們在傾圮的王謝故居舊址重建“來燕堂”,堂內懸掛著王導和謝安的畫像,烏衣巷再次被世人關注,但后來也毀于兵燹。明末清初,因科舉考試在夫子廟和應天府貢院(今江南貢院)舉行,每逢鄉試和會試,應試才子蜂擁而入,烏衣巷一帶再次熱鬧起來。
留住厚重歷史
1997年,南京市秦淮區人民政府對烏衣巷進行了恢復性重建,同時為紀念王謝兩家,在王導府第舊址修建了王導謝安紀念館。古樸典雅的展館,生動講述著六朝歷史文化藝術和王導、謝安兩大家族的家世。
“歸燕幾番來作客,鳴箏何處伴隨云?!眮淼酵鯇еx安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著名書法家言恭達篆體書寫的楹聯。進入館內,依次可見來燕堂、聽箏堂和鑒晉樓等建筑。據介紹,“來燕堂”之名取自當年謝安以燕傳信的故事;“聽箏堂”據傳是晉孝武帝臨幸謝宅聽謝安彈古箏之地;“鑒晉樓”則寓意“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館內還有王謝家族陳列、六朝歷史和文化藝術陳列以及淝水之戰半景畫室、六朝書畫雕塑廳、《洛神賦圖》壁畫廳等。樓堂外鐫有《竹林七賢圖》《行樂圖》等磚印壁畫,庭中建有仿蘭亭的“曲水流觴”流杯渠。
快走出烏衣巷時可以看到一口古井——烏衣巷井。據說這口井是東吳時期挖掘,為當時的駐軍飲水所用。時至今日,古井口仍可清晰看到當年取水時繩子留下來的痕跡。
盡管烏衣巷歷經千年滄桑,昔日的市井繁華已不復存在,但它帶給南京的文化影響以及留在城市深處的文化印記不可磨滅。如今這里的游人依然絡繹不絕,他們探尋著王謝華堂的遺跡,感受著這份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魅力。近年來,烏衣巷更是陸續推出豐富的文化活動,如舉辦“翰墨蘭亭文化沙龍”帶人們體驗古風書法團扇之美,推出沉浸式戲劇《烏衣巷夕陽斜》演繹王謝家族的興衰,承接研學活動等,讓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文化走進大眾心里。
南京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南京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代表性文化符號很多,比如明孝陵、明城墻、中山陵、夫子廟等,但我本人更鐘情于秦淮河邊的烏衣巷?!敝袊鐣茖W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河南大學文化產業與旅游管理學院院長程遂營說。
程遂營曾在央視《百家講壇》系列節目“六大古都”“絲路上的古城”中講到南京,每一次都繞不開烏衣巷這個文化符號。在他看來,烏衣巷之于南京,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
烏衣巷代表了南京文化的南北交融?!霸诒狈饺丝磥?,南京屬于南方城市;在南方人看來,南京屬于北方城市。直到今天,南京的人口、語言、飲食、風俗等方面仍保留著南北摻雜的文化氣息,文化的交融性很強,而文化交融的源頭就可以在烏衣巷找到。”程遂營說,東晉以后,王謝家族在中央朝廷保持著強大的勢力。據統計,朝廷每10個五品以上的官員中,就有一位出自兩大家族。兩大家族都來自北方,他們的風俗習慣自然也帶有北方色彩。在入鄉隨俗的同時,他們的一言一行必然對南京的文化風尚產生影響。而且,從黃河流域南遷南京的大家族、普通百姓數量十分龐大。久而久之,南京的城市個性中“北風南韻”并存、南北文化交融的特點便逐漸形成。
烏衣巷代表了南京文化的儒雅風流。程遂營認為,這種儒雅的風韻固然與母親河長江以及秦淮河的長期滋養有關,更與烏衣巷里王謝家族的影響有關。風流儒雅本就是魏晉的社會風尚,王謝家族既是倡導者,也是實踐者。烏衣巷的王謝家族自帶這種風尚,飽讀詩書、精通書法又不拘一格的王羲之就是其典型代表。通過婚姻、飲食、交往等形式,風流儒雅的風尚逐漸傳播開來,浸潤到南京城市的深處。
烏衣巷代表了南京文化的風雨滄桑。與烏衣巷千百年來的變遷一樣,后世南京這座城市也在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抗日戰爭中歷盡風雨滄桑。
“虎踞龍盤”的金陵一直都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歲月流轉,不變的是“人間正道”。這個“正道”是南京南北交融、儒雅風流、風雨滄桑的城市個性,是南京人對和平、安寧、宜居、美好生活環境的追求,也是“王謝家族”以及“尋常百姓”都祈愿的城市未來。程遂營相信,烏衣巷及其背后的文化定會為南京的未來助力添彩。
(江南時報記者 張雅倩 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