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月17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制定了《昭和十六年以后現地長期戰政略指導》,確定了在中國占領區實行長期戰,“以資加強帝國綜合戰力”的方針。強調要“逐步劃定重要區域,促進占據地區之治安肅正,力求滿足我國國防資源,同時設法安定民心,培植新政府之實力,以滲透其政治力量,使之策應、配合我方進行戰爭及處理事變”。1941年春,日軍第13軍司令官澤田茂授意軍事顧問部主任晴氣慶胤與偽國民政府警政部長李士群密謀炮制《治安肅清要綱》。提議在偽國民政府下設“清鄉委員會”,對占領區分區實施“清鄉”,以軍事“清剿”、政治偽化、經濟掠奪和思想奴化相結合的手段,徹底肅清占領區的抗戰勢力,由點線占領擴大為全地區的殖民統治。這個“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方案很快獲得日偽雙方的批準。1941年5月11日,偽清鄉委員會正式成立,汪精衛兼委員長,陳公博、周佛海任副委員長。從此,“清鄉”與反“清鄉”斗爭成為華中敵后戰場一種新的斗爭形式。
1.蘇南東路的反“清鄉”斗爭
蘇南是日偽統治的心臟,因而成為日偽“清鄉”最頻繁的地區。從1941年7月至1943年底,日偽在蘇南各地先后進行了七期“清鄉”。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活動的蘇常太地區位于上海外圍,扼守交通大動脈京滬鐵路,又是著名的糧食產地。因此,日偽將它作為“實驗區”,首先進行了第一期“清鄉”。
(新四軍六師師部舊址紀念館主樓)
1941年6月18日,日偽簽定《關于蘇州地區清鄉工作之日華協定》,規定“日本方面主在擔任關于作戰及封鎖事項,中國方面主在擔任政治工作”。參加“清鄉”的偽軍、偽警察及偽保安隊“均受日軍調遣”。日軍調集第13軍下轄的10個大隊共3500余兵力,偽軍參加“清鄉”的共有13594人。7月1日,日偽開始對蘇南東路的蘇常太地區實施“清鄉”。他們在劃定的“清鄉”區增筑大量據點,實行分割占領,并在“清鄉”區外圍構筑長達數百里的竹籬笆封鎖線,同時從市鎮到村莊整頓保甲、清查門戶,召開“清鄉”大會,進行反共宣傳以動搖分化群眾。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為粉碎日偽對蘇常太地區的“清鄉”,組成了600多人的反“清鄉”部隊,于6月底進入“清鄉”區,采取內線堅持的方針,以求在軍事上打破日偽的“清鄉”行動。然而,因敵我力量對比十分懸殊,蘇常太軍民對日偽據點的屢次攻擊均告失利。7月中旬,日偽在完成對市鎮的占領和清查后,逐漸向鄉村擴展。反“清鄉”部隊的行蹤日益暴露,黨政干部和抗日群眾愈來愈多地遭受逮捕和關押。在敵情嚴重之際,反“清鄉”部隊未能迅速組織突圍,仍然強調化整為零,原地堅持斗爭,因而不斷遭受損失。直到8月初,在“清鄉”區內分散堅持斗爭的200多名干部戰士才根據上級的指示,歷經艱險分頭突圍出蘇常太“清鄉”區。
(新四軍六師師部舊址紀念館正門)
為了配合蘇常太軍民反“清鄉”斗爭,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五十二團二營分兵南進太湖,接連攻克蘇西的寺橋、白馬澗等偽軍據點,威脅蘇州城;五十四團一營攻克無錫近郊的西膠山、嚴埭等據點;五十一團襲擊江陰西門外偽軍;十八旅教導大隊和警衛一團則在沙洲連續攻擊日偽軍據點。新四軍第十六旅各部也積極配合東路的反“清鄉”斗爭,加強對日偽軍的攻勢。但是,日偽在遭受打擊后,并不改變既定的“清鄉”計劃。因此,新四軍在“清鄉”區外的配合牽制作戰未能收到預期效果。
1941年8月14日,新四軍軍部對蘇南東路反“清鄉”斗爭作了重要指示,指出“敵對蘇南清鄉是分區‘清鄉’性質,六師各旅、團應以分區轉移應付‘清鄉’為指導原則。在原地只留秘密工作同志打埋伏,保持聯絡或完全不留,候‘清鄉’過后再轉原地工作。”新四軍第六師及時總結蘇常太反“清鄉”斗爭的經驗教訓,遵照軍部指示,部署澄錫虞地區的反“清鄉”斗爭。根據日偽計劃于9月開始在澄錫虞“清鄉”的情況,東路地區黨組織分批撤退了身份公開的地方黨政干部,在蘇中靖江建立江南辦事處和江南干部大隊。同時在“清鄉”區布置了地下黨組織,堅持長期斗爭。8月下旬,根據形勢的發展,新四軍六師師部率十八旅主力果斷穿越日偽在錫澄公路上設立的“清鄉”封鎖線,轉移到丹北地區。不久,新四軍軍部對六師行動方針作出重要決定:十六旅仍盡可能地在江南堅持斗爭,十八旅不宜向京滬鐵路以南轉移,而應向江北轉移,開辟新區。遵照這一決定,六師師部率十八旅于1941年底前到達蘇中江(都)高(郵)寶(應)地區。
2.蘇南茅山、太滆、丹北的反“清鄉”斗爭
1942年秋冬,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遭受盟軍的沉重打擊,開始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為了從中國戰場抽調更多的兵力,并掠奪更多的資源,1942年12月,偽國民政府清鄉委員會發出《民國三十二年度上半年清鄉工作訓令》,將“清鄉”地區擴大到蘇南的鎮江、常州、丹陽、上海郊縣和蘇北南通等地。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內部)
1943年3月4日,日偽雙方簽定《關于鎮江地區清鄉工作之中日協定》,規定鎮江“清鄉”區的范圍是鎮江、丹陽、揚中三縣和武進、無錫縣鐵路以南地區。“清鄉”封鎖線從鎮江江邊起,沿鎮寶公路兩側至寶堰鎮,經西旸、直溪橋、白塔向東延伸,再由滆湖北岸向南直達太湖。這條封鎖線穿越蘇南根據地的丹北、茅山和太滆三個地區,全長200多公里,“清鄉”區內面積3200平方公里,人口190余萬。
在茅山地區,1943年2月21日,中共茅山地委召開萬人群眾大會,揭露日偽“清鄉”陰謀,動員群眾開展反“清鄉”斗爭。茅山地委在強調“保存有生力量,堅持原地斗爭”的方針下,及時轉移和疏散不適合原地工作的干部;在黨內外尤其是在黨內進行民族氣節、基本政策和新的斗爭方式的教育;嚴格執行隱蔽政策,建立黨的秘密組織,順利實現了工作方針和重點轉變。3月中旬,當日偽強迫群眾修竹籬笆和檢問所時,茅山地委提出“反封鎖、反特工、反投降妥協”的斗爭口號,緊緊抓住反封鎖這個中心環節,帶領群眾開展破壞竹籬笆的艱苦斗爭。人民群眾響應黨的號召,不惜砍掉自家的竹園,將竹子劈開或沉入水塘。地方武裝和游擊小組不斷襲擾砍伐竹子的敵人。敵人在當地強征不到足夠的竹子,只得從外地調運竹子來補充。抗日軍民還組織了拆除、燒毀竹籬笆的斗爭,僅一個夜晚就燒毀了從上塘至白兔長達十幾里的竹籬笆,還燒毀堆集在陵塘的2000多擔竹子。不久又對西碭至寶堰、西碭至直溪橋的竹籬笆封鎖線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在3、4兩個月里,茅山軍民共進行了51次破壞竹籬笆的斗爭,共燒掉2萬多擔竹子,破除竹籬笆60公里。通過破壞竹籬笆的斗爭,干部群眾消除了“清鄉”初期的恐懼心理,增強了必勝信心。
接著,“清鄉”區軍民又投入襲擊日偽據點的戰斗。5月8日,茅山保安司令部組織突擊隊,猛襲包巷據點,全殲守敵40余人。新四軍便衣武裝更是神出鬼沒地在“清鄉”區捕殺偽特工和“清鄉”人員,嚇得他們不敢下鄉活動。6月22日,新四軍四十八團三連和茅山保安司令部四連、六連,經百里急行軍,突然出現在日偽“清鄉”的前線指揮部延陵鎮,將偽保安隊、偽警察署、清鄉政工團、偽區公所、特工站一舉摧毀,俘獲偽政工團長以下百余人。7月9日夜,新四軍四十八團和茅山保安司令部各一部又攻克日偽“清鄉”的另一個重要據點丁莊鋪。敵人連遭打擊,紛紛撤離據點,偽“清鄉”人員更是恐慌,紛紛棄職潛逃。日偽在茅山的“清鄉”從此名存實亡。
(太華山新四軍和蘇南抗日根據地紀念館場館內景)
在太滆地區,中共太滆地委建立秘密黨組織堅持“清鄉”區里的斗爭,還組成武工隊性質的精干領導班子,挑選適當人選打入敵人內部。作為反“清鄉”主力的新四軍獨立二團主動轉移到“清鄉”區邊緣地區,實行內外線穿插,配合地方武裝堅持原地斗爭。“清鄉”區干部群眾在黨組織領導下,先后七次火燒竹籬笆,使敵人的“清鄉”封鎖計劃一再拖延。新四軍獨立二團不斷地打擊敵人,4月中旬拔除武南的雪堰橋據點;5月8日在宜興李山伏擊日偽軍;6月30日在太湖馬山襲擊砍伐竹木的日偽軍,俘虜敵海軍一部;7月5日金壇縣短槍隊襲擊敵“清鄉”區里重要據點葛家村大壩頭,俘獲全部人槍,不久又拔除導墅橋據點,將俘虜的偽方人員集中訓話,迫使其不敢胡作非為。8月,新四軍十六旅五十一團奉命進入太滆“清鄉”區活動,增強了群眾和地方士紳反“清鄉”斗爭的信心,許多偽鄉保長也轉向為新四軍工作,太滆反“清鄉”斗爭進入新的階段。
在丹北地區,中共丹北中心縣委確定了以合法的、秘密的堅持斗爭為主,以武裝反“清鄉”斗爭為輔的方針。各地通過各種關系把一批干部在“清鄉”區里隱蔽下來,還在根據地的邊緣地區,把原來為敵人做事的偽鄉保長及偽軍,爭取改造成為抗日政府做事、表面上應付敵人的人。1943年9月,日偽對丹北“清鄉”區進行“治安剔抉”工作,企圖以特務、保安隊和“清鄉”警察的配合行動,消滅業已恢復活動的抗日武裝。抗日軍民則以鎮壓和寬大相結合的鋤奸政策對付日偽軍的反撲。各地在丹北中心縣委短槍隊的配合下,及時鎮壓和懲辦了一批死心塌地的漢奸特務。敵人的特工活動趨于瓦解,而群眾性的鋤奸斗爭逐漸上升為群眾性的游擊戰爭。到1943年9月底,在丹北“清鄉”區的210個鄉中,抗日民主政權已實際控制了172個鄉,其中有33個鄉的鄉長為共產黨員,51個鄉的鄉長為進步分子。“清鄉”區群眾掀起參軍運動,組建了丹北獨立團,不僅鞏固了中心區、擴大了游擊區,還開辟了京滬鐵路以南和鐵路、大運河之間的新區,徹底打破了日偽對丹北的“清鄉”。
3.蘇中第四分區的反“清鄉”斗爭
1943年4月8日,日偽雙方簽訂了《蘇北第一期清鄉工作實施之協定》,規定“清鄉”區的范圍是西從天生港到丁堰,北從丁堰經掘港再東延至南坎,東抵黃海,南至長江,面積3600平方公里,人口270余萬。日偽對蘇中四分區的“清鄉”在許多方面是蹈襲在蘇南東路“清鄉”的做法。
在蘇中區黨委的一元化領導下,第四分區確定了反“清鄉”斗爭的總方針,即“普遍深入的緊急動員,以現有組織工作為基礎,組織一切反‘清鄉’力量,加強戰時工作,廣泛發動游擊戰,掀起群眾斗爭高潮,并準備各種復雜斗爭條件,運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打破敵汪‘清鄉’陰謀,達到堅持原地斗爭的目的”。為此,“清鄉”區黨政軍民從組織、軍事和物資等方面作了具體部署。各縣區鄉在一元化和精簡的原則下,建立堅強統一的領導班子;挑選有斗爭經驗、能聯系群眾的干部加強各級領導;對一些有可能被日偽安設據點的村鎮,建立了秘密黨組織;在邊緣區和敵占區,爭取和控制了可能被日偽利用的幫會、流氓及兩面派;為了在嚴重的封鎖和分割的條件下獨立堅持斗爭,還在日偽實施“清鄉”的地區調整行政區域,成立海啟和南通兩個縣。在軍事上作了廣泛開展群眾性游擊戰爭的部署,以主力一部及大批短槍隊分散到“清鄉”區內,配合民兵堅持原地斗爭;大部分主力配置在“清鄉”區外圍,策應內線作戰;蘇中第四地委還建立了敵工委員會,加強爭取和瓦解敵人的工作,控制了部分偽軍和偽“清鄉”機構。各地還發動群眾改造地形,破路、拆橋、筑壩,創造有利于游擊戰的地理條件。
(蘇中革命歷史紀念館內景)
從3月底至5月初,日偽對第四分區“清鄉”區接連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軍事“清剿”。通如海啟境內各據點日偽軍傾巢出動,十幾路、幾十路地向根據地的中心區分進合擊,反復搜索,企圖尋殲抗日武裝和黨政機關。敵人每到一處就增設據點,斷絕交通,不分日夜地四出搜剿,挨戶清查,捕捉干部、黨員和民兵。然而,新四軍主力和各縣警衛團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術,跳到“清鄉”區以外或邊緣地區,尋找戰機,狠狠打擊敵人。區隊武裝和鄉基干民兵則隱蔽在群眾之中,晝伏夜出,襲擾日偽人員。在4、5兩個月間,抗日軍民發起主要戰斗50多次,斃日偽軍385名,俘虜370多名,平毀碉堡43座。日偽未能達到軍事“清剿”的目的,反而加劇了內部矛盾。在進行軍事“清剿”的同時,日偽開始了修建100公里竹籬笆封鎖線的工作。他們把這條封鎖線作為救命法寶,宣稱“籬笆筑成功,清鄉便成功”。在蘇中第四地委的統一部署下,在“清鄉”區堅持斗爭的地方武裝、短槍隊、民兵和群眾密切配合,頑強開展反封鎖斗爭。除了采取不斷地怠工、襲擾、破拆和焚燒等破壞手段外,6月7日和7月1日,蘇中根據地第三、第四分區4萬群眾和民兵在新四軍主力和地方武裝掩護下,發起全線大破擊。鋸電桿、收電線、挖公路、燒籬笆,綿延100多公里的封鎖線上到處火光熊熊。日偽軍龜縮在據點里不敢出動,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慘淡經營了三個月的竹籬笆被火焰吞沒。
日偽的“政治清鄉”于5月實施,6月以后進入高潮。日偽軍每到一處就將該地包圍起來,把群眾趕到一起,強制清查戶口、編組保甲。7月24日至26日,日偽在南通縣十總店一次捕捉群眾200余人,將其中53人活埋,以屠殺來鎮壓反抗編保甲的群眾。在編成保甲的地方,日偽進而脅迫群眾成立反共自衛團、愛鄉會組織。“清鄉”區的黨組織帶領群眾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抗爭。在日偽強行編查某一地區時,身份公開的黨員和干部及時轉移,留下老弱敷衍搪塞。敵人一撤離,干部立即前去慰問群眾,撫恤救濟受難者。在靠近據點的地方,則通過控制“兩面派”鄉保長,以拖延、亂編等方法應付敵人。區隊、基干民兵和短槍隊還不斷打擊編查保甲的人員和內奸。8月17日夜,海啟縣啟西區統一行動,從農村到集鎮,群眾自己動手把門牌號碼一齊燒掉。許多鄉鎮也發生了襲擊偽鄉鎮公所,焚燒戶口簿、壯丁冊的斗爭。到1943年9月底,日偽編查保甲的工作幾乎完全停頓。據不完全統計,第四分區共燒掉門牌7萬個,戶口名冊5萬多頁,鎮壓編查人員53人。
(南通市烈士陵園大門)
日偽在連連受挫的形勢下,于1943年l0月以后相繼對第四分區進行了所謂的“延期清鄉”和“高度清鄉”。10月中旬,日軍在每個縣組成二到三個機動部隊;不分晝夜地東奔西突,輪番搜索,大肆燒殺搶掠,使“清鄉”區內黨政組織和群眾團體遭到嚴重破壞,大批共產黨員、干部及群眾積極分子被捕、被殺,企圖以“三光”政策迫使群眾就范。面對日偽軍的血腥屠殺,第四分區軍民頑強堅持原地斗爭。一方面,在中心區相對減少武裝活動,加強秘密的合法斗爭;迅速整理遭受破壞的黨政組織和群眾團體,輪換了一批在“清鄉”斗爭區內長期堅持斗爭的部隊和干部;對群眾進行慰問、撫恤和救濟。另一方面加強對偽組織及“兩面派”的控制;堅決鎮壓甘心附敵分子;教育爭取被迫應付敵人的“兩面派”。與此同時,各縣警衛團英勇抗擊日軍機動部隊;新四軍三旅為牽制敵人,不斷向敵據點發起攻勢。10月21日攻克李堡鎮,一舉殲滅偽軍四個連;10月31日至11月2日總攻豐利鎮,并擊潰岔河、角斜、栟茶等地援敵,共殲日偽軍近千人。11月29日,南通警衛團一部在石港設伏,消滅日偽軍30余名,并擊斃日軍大隊長山本。日偽軍慌忙從“清鄉”區抽兵增援,其機動部隊“清剿”行動難以為繼。“延期清鄉”和“高度清鄉”成為強弩之末。1944年春夏,抗日軍民乘勝發動攻勢,拔除據點,恢復陣地,徹底粉碎了日偽的“清鄉”。
來源:《江蘇省志·江蘇人民革命斗爭紀略》《中共江蘇地方史·第一卷(1921—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