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濒斞赶壬裕骸八勒咛炔宦裨诨钊诵睦?,那就真真死掉了。”在蘭考人民心中,焦裕祿正是“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的存在?!八麤]有死,他還活著”的信念扎根民心。他的精神,早已超越時空,活在蘭考、河南乃至全國人民的血脈里。
初識焦裕祿,是20世紀70年代語文課本里《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鉛字溫度,是不同版本小人書里躍動的英雄剪影;1990年代初,電影《焦裕祿》在城鄉銀幕上映時,我曾以“焦裕祿精神永遠值得學習”為題征文獲獎;10年前,電視連續劇《焦裕祿》又以光影敘事,讓我重溫那段改天換地的歲月。而今年四月,應全國雜文交流協會之邀赴開封筆會,我終于走進了焦裕祿精神的發祥地——蘭考。這片土地的今昔巨變,讓歷史與現實在視覺與心靈間劇烈碰撞。
清晨的焦裕祿烈士陵園,大巴載著五十余位作家駛入停車場。紀念園莊重肅穆,高聳的紀念碑刺破蒼穹,參天泡桐綠蔭如蓋,蓊郁松柏織成墨綠的圍屏。焦裕祿墓靜臥高臺,漢白玉墓碑上“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九個大字,被無數敬仰的手摩挲得溫潤發亮。俯身細看,碑文鐫刻著他最后的遺愿:“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弊肿秩玷F,砸得人心發燙——那是用生命凝成的誓言,像一根無形的針,輕扎心房,疼里透著滾燙的暖。四月陽光穿過桐花縫隙,在碑刻上投下晃動的光斑,恍惚間,仿佛他的目光仍在巡視蘭考的阡陌田壟。我們在墓前默然佇立,深深鞠躬,讓靜默成為最好的致敬。
走進焦裕祿紀念館,電子屏滾動著一組震撼的文字:“蘭考有三個‘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窮,第三最難?!苯M織曾體諒他身患重病,勸其休息,他卻堅持:“蘭考正需要人,我明天就去報到。”展柜前,參觀者駐足凝視,聽講解員講述那個頂風冒雨、跋涉鄉野的身影。在以1:1比例還原的“起居室”里,當那把課本中出現的破洞藤椅真實出現在眼前時,我的心猛地一震——藤條破洞處露出的棉絮,像歲月撕開的傷口,卻讓“全心全意為人民”的信仰愈發清晰。講解員的聲音低沉而深情:“他帶著肝病工作,常忘吃藥打針;醫院提議派護士上門,他卻不肯麻煩他人,堅持自己去醫院;470天騎壞兩輛自行車,走遍120多個村莊……臨終只求埋骨沙丘,‘看著你們治好沙害’?!鄙潮P上,“貼膏藥”(淤泥壓沙)、“扎針”(種泡桐固沙)的治災智慧模型,訴說著共產黨人的務實與擔當。大廳里人潮涌動,人們在聆聽與觀看中濕潤了眼眶,在焦裕祿塑像前合影時,眼神里滿是景仰與傳承的決心。
離開紀念園,我們驅車前往焦桐廣場。下車即見一片壯闊的泡桐林,數百棵泡桐拔地而起,粗壯的樹干直插云天。四月桐花正盛,紫紅的花團如云霧飄浮,清風拂過,甜香漫野?;êV醒氲目盏厣?,一株需兩人合抱的巨樹尤為醒目——石碑刻著“焦桐”簡介:高24.6米、胸圍4.33米。1963年春,焦裕祿親手栽下這棵泡桐,用“廣植泡桐治風沙”的智慧,為蘭考劈開一條生路。
85歲的魏善民被請到現場。這位曾與焦裕祿一同栽樹的老人,聲音洪亮地回憶:“焦書記見路邊扔著棵小樹苗,撿起來說‘別看它小,樹干直,長大能擋風沙’?!崩先说母赣H臨終前叮囑:“這棵焦桐,是蘭考人心上的樹!”如今,魏善民的三兒子已接過看護接力棒。眼前的焦桐靜默矗立,年輪里刻著蘭考的變遷——昔日“沙窩”成了“綠色銀行”,鹽堿地化作“聚寶盆”。這棵樹早已超越植物的屬性,它是活著的紀念碑,是矗立天地間的精神豐碑,枝葉搖動間,都是焦裕祿精神的回響。作家們圍著老人合影,鏡頭里,老人的白發與焦桐的新綠相映,定格成傳承的剪影。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從遺物展陳到歷史細節,從群眾講述到現實巨變,我們追覓焦裕祿足跡,尋訪焦裕祿精神,感悟他崇高的品格、情操和境界。他卻像那滿樹繁花的焦桐,年復一年地無私給予。焦裕祿精神定將推動歷史,歷久彌新,也必將激勵今人,啟迪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