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啊,現代制冷設備還沒普及,南京的夏夜,熱得跟個大火爐似的,人都快被烤化咯。不過咱老南京人那腦袋瓜聰明著呢,對生活那叫一個細心琢磨,想出了好些實用的納涼法子。這些法子,就好比一把把小扇子,不光能帶來清爽,還透著南京城獨有的文化和濃濃的人情味兒。下面,就跟大伙嘮嘮老南京人夏天納涼那些事兒。
露天納涼:鄰里交融的清涼地兒
一到傍晚,太陽往西一落,城南水井邊就跟炸開了鍋似的熱鬧起來。街坊鄰居們靸著拖鞋來來去去,麻溜地從井里打水,往涼床、竹椅和門板上澆,為啥這么著急呢?就為在庭院、空場或者路邊占個好地兒,舒舒服服地納涼。等安置妥當,一家人就圍坐一塊兒。這時候,井水慢慢蒸發,絲絲涼意就來了,鄰里間的龍門陣也就開場咯。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笑聲不斷,各種稀奇古怪的事兒也都冒出來啦。
井邊納涼那可把鄰里關系黏糊得緊緊的。以前沒空調呀,這井邊就是大伙的清涼中心,也是嘮嗑聯絡感情的好地方。我跟不少上了歲數的老人擺過龍門陣,差不多六成老人都說,井邊納涼是他們小時候印象最深的事兒。好多人都還記得,在井邊聽長輩講那些神神叨叨的民間故事。就像隔院鄰居劉伯說的,他小時候在井邊聽爺爺講“井繩變蛇”的故事,嚇得晚上都不敢靠近井邊,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蠻有意思嘞。
城門納涼:穿堂風里的自在時光
太陽一下山,天還沒全黑,居民們就跟約好了似的,帶上席子和薄被,往城門走去。到了城門,風呼呼地穿堂而過,嘿,就跟老天爺開了個免費空調似的,涼快得很。人們把席子往地上一鋪,躺上去,順著門洞斜望著天上的星星,那叫一個愜意。
城門納涼啊,就能看出咱南京人會過日子,曉得利用自然環境享受生活。城門寬敞,大伙聚在這兒,一邊乘涼一邊擺龍門陣,那氛圍,別提多獨特了。那時候在城門納涼,大家聊的都是哪家孩子考上大學啦,哪家新添了小孫子,哪家小媳婦長得漂亮……家長里短的,感覺特別親近。現在回想起來,這種簡單的快樂,還真讓人懷念。
游泳池夜場納涼:水里頭的歡樂消暑處
一到晚上,游泳池就跟施了魔法一樣,大人小孩都往里頭涌,在水里游啊鬧啊,暑氣一下子就沒影了。特別是玄武湖萬人露天游泳池,一到晚上,水里全是人腦袋,密密麻麻的,一片歡騰。年過半百的老南京,大多都有在游泳池夜場納涼的經歷。當年那些“小竿子”們,呼朋喚友,趿拉著剎板鞋,成群結隊地往玄武湖跑。現在的游泳池跟以前比,條件好太多了,設施齊全,安全也有保障,可當年大家在水里嬉戲的熱鬧勁兒,還是讓人懷念得很。
電影院納涼:冷氣里的視聽享受
夏天的時候,電影院那可是避暑的好地方。不少人專門跑去看電影,有的甚至連看兩場,尤其是那些談戀愛的小情侶,特別愛看夜場電影,就為了在冷氣足的影廳里多待會兒,一邊享受清涼,一邊看電影聯絡感情。在黑燈瞎火的影廳里,情侶之間有點小動作也沒人覺得奇怪,這感覺,外人可體會不到。
電影院納涼把看電影和消暑結合得那叫一個巧妙,看得出大家對生活品質還是有追求的。忙乎一天后,在電影院既能躲開暑氣,又能放松心情,再好不過了。我記得那時候電影院里人多得很,看電影還能磕瓜子、嚼爆米花,雖說條件比不上現在,但那氛圍,特別難忘。現在看電影方便是方便了,在家就能看,可就是少了以前在電影院大家一起的熱鬧勁兒。
防空洞納涼:地下的溫馨小世界
夏天一到,防空洞就成了市民的清涼港灣。人們帶上小板凳,買上一塊冰磚或者兩根冰棒,花不了幾個錢,就能享受那份涼爽快意,洞穴里的風一吹,那舒服勁兒,到現在都還記得。
防空洞納涼,就能看出咱南京人會利用資源,把防空洞利用得恰到好處。在這兒,鄰里關系變得更親近了。有些民間藝人還在防空洞開起了“場子”,說起了評書,形成了獨特的防空洞納涼文化。好多上了歲數的人都在防空洞納涼過,對里面那溫馨的氛圍念念不忘。就像我對門的李大媽說的,在防空洞里,大家會分享自家做的小零食,互相照顧,感覺就跟一家人似的。現在防空洞沒什么人去納涼了,但那段回憶,一直留在大家心里。
中山陵無量殿納涼:自然懷抱中的清涼
從下午開始,就有好些人不怕路遠,往靈谷寺無量殿跑。到了那兒,在殿外開闊的地方鋪上席子,等著晚上的涼風。無量殿地勢高,風大,一晚上都能吹著涼風。雖說路遠不方便,但為了這份涼快勁兒,大家都樂意跑。
去靈谷寺無量殿納涼,能看出部分南京人對自然的喜愛和對清涼的執著。去一趟不容易,但大家為了享受自然風,都不覺得累。就說我門西街坊老孫頭吧,他老伴夏天走了之后,沒過“頭七”,就一個人去無量殿納涼。聽著山林里的風聲,感覺和離世的老伴還有大自然都親近了,身心一放松,壓在心里的悲痛也慢慢消散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家家都有空調,可老人家們還是經常會想起去無量殿納涼的日子。
老南京當年夏天納涼的這些法子,各有各的獨特之處,里頭藏著生活的智慧和濃濃的感情。雖然現在時代變了,這些納涼方式慢慢少見了,但它們代表的南京文化和鄰里情,永遠都留在南京人的心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