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以來,南京市雨花臺區在鄉村振興與基層治理現代化雙重背景下,普法教育已從單純的法律知識傳播轉向法治信仰培育,但基層仍存在“知法不用法”“信訪不信法”等現象。
為進一步激活基層治理“末梢神經”,雨花臺區自2020年起全面啟動社區“法律明白人”工程,將普法深入網格走進樓棟,截至2024年全區“法律明白人”已達1313名,覆蓋100%行政社區,構建起“遴選—培育—認證—履職”閉環體系,充分發揮“法律明白人”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帶動引領作用,打造“法律明白人”助力“三治融合”雨花樣本,為社區治理注入法治新動能。
分層精準普法
筑牢治理基石
依托“少年法學院”,用好課堂“主渠道”,各社區結合自身特色打造“第二法治課堂”,涌現出翠竹園“筍芽法治堂”、鄧府山“小板凳小小民生觀察員”、古雄“咕咕雞兒童議事會”等11個青少年法治實踐陣地,將《未成年人保護法》知識融入日常生活。
升級28個“寧小蜂”驛站,打造“驛路相伴”普法新載體,配備各類法律讀本1468本、法治宣傳折頁近3000份,使其成為集自主學習、日常休息、暖心服務、法治宣傳、維權幫扶為一體的綜合法律服務微陣地,聯動社區共同開展“創新社企聯動,攜手共建共治”活動,實現從基層治理的“旁觀者”向“參與者”轉變。
貼合老年群體心理需求,開展“銀齡法律茶話會”、講授法律故事、演繹法治小品、競猜法律謎語、贈送法律書籍、觀看視頻展播等活動,向老年人宣傳反電信網絡詐騙、老年人權益保護等法律知識,切實提高老年人法治素養,引導老年群體增強法律意識和依法維權能力。
文化浸潤普法
培育法治信仰
開展鄉村振興。19個涉農社區,圍繞堅守村規民約、踐行優良家風、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依法調解鄰里和睦等德治、法治核心要素,累計選出“最美家庭”“學法用法示范戶”88戶,舉辦“最美家庭故事分享匯”103場次,“學法用法示范戶”為村民宣講學法用法故事,放大榜樣輻射效應。
發展群眾文化。結合地域鄉土文化,積極培育社區群眾文化隊,涌現出“花神之韻”“蓮之韻”等一批有影響力的群眾隊伍,編排快板、三句半、情景劇、詩歌等法治節目35個,開展法治文藝巡演65場次,將法律知識理念有機融入群眾娛樂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法治素養。
拓展法治陣地。充分挖掘優良家風資源,升級古雄社區家風家訓教育館,充分展示家風家訓與現行法律內在聯系,創新開展“家風勸和”三步調解法(情感疏導、家風解讀、釋法明理),將優秀家風宣傳貫穿于矛盾糾紛化解全過程,成功化解各類矛盾糾紛70余起。
自治激發活力
構建共治格局
三級議事機制。深化“四方平臺”“連心亭”“小永議事客廳”等社區議事平臺建設,組織黨員骨干、居民代表和“法律明白人”參加黨員議事會、民主議事會等議事協商活動,推廣“議、評、詢、斷”議事協商機制,著力解決民生熱點、群眾堵點及社區盲點問題。召開各類居民議事會議788次,累計解決169公交線路改線增站、新林芳庭小區樓頂增設晾衣架等民生問題60余起,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決策、自我服務。
正向激勵機制。實行幸福家園建設量化管理,將“遵守居民公約”“有效建言獻策”“參與援法議事”“完成普法學習”等法治實踐活動納入“法治建設”體系,設立“法律明白人”專屬“法治貢獻積分”,鼓勵群眾向社區建言獻策,充分調動居民參與小區事務積極性,引導居民變被動服務為主動參與,切實提升居民自治力,破解社區治理難題。
當普法教育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當法律條文轉化為居民的日常行為準則,基層治理就能實現從“管理”到“善治”的躍升。未來,需要更注重普法教育的參與性、生活化和可持續性,讓法治真正成為基層社會的運行底色。正如一位社區調委會主任所言:“現在村民吵架,都會先問‘法律上怎么說’,這就是普法的力量。”
(徐寧 戴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