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在江蘇書展現場,一幅長約12米,高0.6米的巨幅長卷《現代蘇州繁華圖》徐徐展開。這是我國第一幅由書畫名家與人工智能合作創作的、旨在弘揚現代都市文明和建設成就的山水長卷。到場藝術家、學者、人工智能企業以及相關管理部門負責人圍繞此長卷的策劃、構思、創作、傳播,以及新媒體藝術展覽、文創開發、產業拓展等諸多命題,展開了積極熱烈的討論。一場主旨為 “AI賦能藝術創作暨文創產業開發”論壇成為本屆江蘇書展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現代蘇州繁華圖》是由江蘇省文聯主席、省當代藝術創作研究會會長、省紫金文化獎章獲得者章劍華策劃并參與創作,著名畫家徐惠泉、南京投石智能系統有限公司孫峰峰AI團隊、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大學藝術學院等機構合作完成的“藝術家-AI”協同創作的作品,是我國第一幅以都市文化弘揚為題材的人工智能繪畫長卷。
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南京大學校長助理姜田、蘇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市版權局)局長韋國嶺、江蘇省文聯副主席徐惠泉、南京投石智能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峰峰、蘇州博物館副館長孫明利、南京圖書館原黨委書記韓顯紅、南京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祁林、副社長吳鵬程等出席論壇。
作為此幅畫作的總體策劃者和創作者,章劍華表示:人工智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革命之一,它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進而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藝術創作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無法完全取代藝術家的創作,這體現在人工智能無法脫離“人”而獨立創作。在這方面,有三個要點必須注意把握:第一,從藝術創作的“起點”上來看,是人(而非人工智能)的構思和策劃,才能形成一部作品的基本內容、骨架和意義。也就是說,人工智能不會主動去畫畫,是人“驅動”它去創作;讓人工智能來畫現代蘇州繁華圖,沒有人的起點就沒有后面的創作。第二,從藝術與科技的“融點”來看,人工智能可以在創作效率和細節彌補方面和藝術展開合作,優化和提升藝術家的創造力和生產力,這是人工智能獨特的優勢。但是,脫離了“人”,人工智能就失去了發揮優勢的落點和方向。第三,從藝術創作的“落點”來看,一幅藝術作品的完成,必須是由藝術家而非人工智能來畫句號的。這個“句號”意味著最終落實藝術作品意義的是人,而非機器。所以,藝術家對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進行畫龍點睛般的補筆、調整、修飾、完善等等是“人-AI”協同創作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他指出,江蘇在全國第一次用“人-AI”合作的方式創作出《現代蘇州繁華圖》這樣的城市長卷,這種緊跟時代的藝術探索精神值得肯定。我省藝術家要擁抱人工智能技術,創作出符合時代精神的藝術作品。
姜田表示:很高興看到南京大學的“藝術與科技”研究團隊與相關機構合作創意完成《現代蘇州繁華圖》,以及,南京大學出版社在短時期內完成了高質量的文創開發,這既體現了南京大學“產學研”合作雄厚實力,更是南京大學近年來深耕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和教學科研的優秀成果。姜田介紹了南京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學科體系建構、科研創新布局以及人才培養戰略等方面取得的進展,并表示,蘇州是創業的熱土、科研的沃土和人才培養的高地。南京大學和蘇州正攜手未來,共同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中的“南大-蘇州”的雄偉篇章。
作為作品的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方和版權方,南京投石智能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峰峰介紹了此次創作過程中使用的人工智能技術的基本算法、路徑和策略。投石智能通過風格遷移技術訓練了一個融合了黃公望、沈周、仇英、徐惠泉等多眾多蘇州籍古代和現代畫家在內的,風格融合的氣韻再生AI繪畫大模型,從近千張蘇州照片中篩選出28個蘇州經典之地,如蘇州灣、寒山寺、東方之門、獅山大劇院、月亮灣、太倉港等,AI大模型對這些入選圖片進行了圖像風格遷移處理,創造出統一風格的全新國畫圖像,氣韻再生AI繪畫算法使AI能夠識別并理解國畫中的留白和建筑群的節奏感等藝術特征,并將藝術家的布局手稿轉化為可被AI理解的格式,包括用筆力度和墨色濃淡等,目前該算法也已通過國家網信辦算法備案,本次作品同名衍生的新媒體AI藝術大展也已經在策劃制作中,預計年內將開始巡展。
在論壇進程中,作為創作者之一的著名畫家徐惠泉,用視頻的方式介紹了此次在創作《現代蘇州繁華圖》過程中的構思、探索和對人工智能藝術本質的思考。視頻還同步展示了徐惠泉在畫作上后期補筆、落印的影像資料。章劍華現場執筆潑墨,在《現代蘇州繁華圖》長卷上題寫畫名并落印,完成了藝術家對藝術作品的最終的命名和定位。
祁林介紹了《現代蘇州繁華圖》后續文創開發的基本思路和市場前景。據悉,主創團隊將以此論壇為起點,持續進行數字藝術創新和產業開發,在新媒體數字展覽、圖書出版、美育、文創產品開發、研學組織等領域挖掘人工智能藝術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