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浙交界的南潯鎮東北處,有一片面積為3.8平方公里、近乎于長方形的區域,她就是我們的家鄉桃花莊的所在地。桃花莊,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這是一個既年代久遠又朝氣蓬勃的江南村落,這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卻又不見史冊記載的撲朔迷離地方。
話說很久很久之前,當41歲的太伯(也叫泰伯)為“三讓王”帶著弟弟仲雍舉家南遷,遠走高飛來到“蠻村(今無錫梅村)”時,太湖流域還是蠻荒一片,那是水鄉澤國,一眼望不到邊的沼澤與灘涂。當太伯兄弟倆帶著鄉親們建立起一個叫“句(gōu)國”(吳國的前身)的國家時,慢慢地就有人開始向南太湖流域拓荒了。隨著吳國的逐漸強大,當年那些沼澤與灘涂邊上凸出的土地上偶爾出現了一間、兩間簡陋的茅草屋,這可能就是最早的原住民了。隨著西晉時期第一次漢族人口大遷徙,不少北方人口涌入了這個地方。為了生存,他們齊心協力,硬是將沼澤與灘涂改造成了“三十六溇,七十二港”,開辟出了后來被譽為“魚米之鄉”的新天地。
作為太湖第一溇的吳溇,史上有“讓王采藥過東湖,湖上立祠溇號吳”之傳說。由此可以推斷太伯曾經踏上過這片土地,后來先民們為此專門建造泰伯廟祭祀之。南朝宋武帝劉裕當政時,古泰伯廟被改名為吳王廟,名氣、影響更大了。
沿著吳溇一路往南,曲曲折折的水路一眼望不到邊。突然,眼前出現了一望無垠的水面,它就是后人嘴里的金魚漾;順著金魚漾東南方漂流而下,有一片類似于雄雞模樣的巨大水域,后人就叫它雄雞漾;穿過雄雞漾,繼續向東前行,又有一大片水域呈現在眼前,它就是后來人們眼里的思姑漾。思姑漾再往東,就是被四條河流合圍起來的一大塊“圩頭”,一個叫“桃花莊”的村子日后就坐落在這里。
被四條河流合圍起來的圩頭,大約有近1.2平方公里,日后人們稱之為“資字圩”,而那四條河流按其方位也分別有了自己的名字:東塍港、西塍港、南塍港和北塍港。說來奇特的是東塍港中間和南塍港中間各自都有一條隱秘的分叉港,巧妙地連通在一起。說它隱秘,是因為分叉港的的出口處都長著密密麻麻的蘆葦,外面望過去根本看不出里面還有河港。這條隱秘的河流,之后人們管它叫門前港。
門前港像一位天然的裁縫,把資字圩的東南一部分(約占圩頭的五分之一)給裁剪了出去,這裁出去的小圩頭被叫做“小資”。在桃花莊的歷史記憶里,小資曾多次救過村民的命。這是后話。門前港的奇妙之處在于它的形狀像江南人牽磨的磨榥,鑲嵌在資字圩的東南方。在生產工具十分落后的年代里,人們要把一粒粒米粒、豆粒等碾成粉來食用,靠的就是石磨子。石磨子,據說是公輸盤制作發明的,最早的時候叫做“硙”。江南人的磨子與其他地方的磨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多出來一個磨榥,牽磨時,磨榥直端下的榫頭插入上盤石墨外側木塊中的“眼子”里,平常牽磨時,力氣大點的男人雙手叉開握在磨榥橫桿上,持續不斷地重復著一推一拉的動作,而家庭主婦則左手(偶爾也有雙手)握在磨榥直木桿上,一方面幫助推磨人使力,另一方面,她的右手食指、中指精準地把要磨的米粒等均勻地撥進上盤石墨的“眼子”里。這可是個技術活兒,笨手笨腳的大男人大多干不了的。這磨榥看上去就像縮小版的門前港,活靈活現一個大寫的“T”,而“T”不就是桃花莊的“桃”字的聲母嗎?所以,就有后人揣測:桃花莊名字的由來大概就與其特殊的水系形狀有關吧。
關于桃花莊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版本。話說當年臥薪嘗膽地勾踐滅掉吳國后,股肱大臣范蠡帶著西施隱身在了太湖七十二峰間。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日子里,他倆泛舟出行,不知不覺中沿著上面我們所說的路線,來到了東塍港上。突然,西施驚奇地叫起來:“快看看,那毛茸茸的玩意兒是啥東西啊?”移舟泊岸一瞧,竟是一個個野毛桃。原來,東塍港的堤岸上,低矮的野毛桃樹星星點點,一棵挨著一棵,滿堤岸都是。不知是天色已晚還是情有獨鐘,那天晚上,他倆居然在資字圩上最高處的大戶頭南端搭起了帷帳,同衾共枕,與野桃樹們一起進入了美妙的夢鄉。在夢里,他倆你逗著我,我追著你,在灼灼其華的野桃樹間嬉戲、親昵,嘴里不停地哼唱著:花兒粉,花兒紅,桃樹群里掛燈籠。蝶兒翩,蜂兒嗡,桃花莊中人從容……范蠡與西施在資字圩這塊蠻荒土地上留下了第一串腳印,也留下了第一個桃花春夢,正是這個桃花春夢蕩開了若干年后桃花莊人的先河。
誰是桃花莊第一個原住民,現在已經無從可考了。據代代口口相傳的村里俚語講,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鑿,特別是與之相交的荻塘被湖州刺史予頔修整后,頔塘河通運遠比太湖溇港出行通暢便捷多了。那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里,有三五只木桶(后來的菱桶一類)悄悄地從頔塘河里劃進了錢字港,最后艱難地穿過南塍港那片里三層外三層的蘆葦叢。而后,在門前港的東、南兩頭及其交匯的三角烏譚的西浜斗里,出現了幾個茅草棚。這些人悄無聲息地住了下來。他們一邊開荒種地,一邊警惕地注視著圩頭外面的動靜。這些隱姓埋名的三五家人家,有人說是當年陪著范蠡、西施泛舟出行東塍港時的隨從后代,有人說是當年郭子儀巡視江南時要緝拿的要犯(漏網之魚),也有人說是被徐達、常遇春滅亡的張士誠手下的震澤地方官僚及其后代……五花八門的說法,聽起來好像都有根有據的。透過這些村里俚語,給人最深感覺是:俚語雖然真假難辨,但是桃花莊的第一代人肯定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還有,從時間上來看,桃花莊是一個年代久遠的古老村落,迄今至少也有千把歲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教的興盛也曾在桃花莊留下了歷史的印記。在當年范蠡、西施同衾共枕過的那塊土地上,后來出現了一座名叫“永貞庵”的廟宇。這座廟宇,據說是明朝初年建造的,香火一直旺盛得很。有人說是財神爺庇蔭著永貞庵呢!當年日本鬼子前來燒殺掠搶時,村民們紛紛逃難,躲到門前港對岸的小資圩頭上去了。氣急敗壞的東洋人一把火燒了村莊,連同“永貞庵”也一起燒成了斷垣殘壁。后來,村民們在重建家鄉時,也一同重建了永貞庵,香火依然很旺。在破“四舊”,立“四新”的瘋朝中,永貞庵被徹底拆平,和邊上的田埂地塊一樣,永貞庵的地基上,栽了桑,種了菜。那塊地方人們管它叫“廟登老”,我們小時候常到那里去“捉草”(土話,割草),還偷偷地跑到其門前的廟壩基上野泳。門前港與東塍港的交匯點就在永貞庵門前,那段水面曾經筑過壩基,又挖掉過壩基,折騰來折騰去,不下三五次。挖掉壩基后的水面五六米寬,九十米長,一米來深,很適合小孩子們練習游水,那時的我們可把它當作夏天的游樂場呢!
在桃花莊人的心目中,永貞庵就是自家的宗祠。何以見得呢?依水而建的“T”字形桃花莊,永貞庵就建在一橫(門前港)的東首,離其不遠的西面就是一戶戶農家,村里人稱之為“橫廊”,橫廊人家絕大多數姓“楊”。楊與永貞庵的“永”字,它們的聲母不都是一個“Y”嗎?再看與橫廊相連的直廊(“T”字形里的豎,東側邊港),大多數人家又都姓“周”,周與“貞”,它們的聲母又恰恰都是“ZH”,這些難道只是純粹的巧合嗎?原來,桃花莊的祖先們在建造這座永貞庵的時候,早就把未卜先知、祭祀思源融在了其中,讓前來永貞庵燒香、拜佛、祭祀的子孫后代們望匾來思,認祖歸宗,不忘來時路。
在交通極為原始落后的年代里,四面環水的桃花莊除了安全上有點小好處,消息閉塞得很,出行更是成了大問題。村坊里絕大多數女人,孩子都沒有跨出過資字圩一步。世世代代的家鄉父老面向黃土背朝天,男耕女作苦度年。好不容易熬到晚清時期,幾位鄉紳大佬聯手出資才在北塍港的沛字圩西邊新建起一座石橋叫“永新橋”,有了永新橋,村坊里的人就有了去貫橋走街串坊的機會,因為貫橋自古就有“天下十三省,不及貫橋頭好白相”的民間說法。外面的消息得以了解一些了,頭腦靈活的桃花莊人就有邁出村坊的想法和打算了。最先走出桃花莊且有所成就的當屬楊啟法,掘得第一桶金的他,光緒初年建起了第一幢樓房,這在桃花莊史上可是開天辟地的事情啊!據祖輩們講,在舊中國強盜來搶、日本鬼子來掃蕩的日子里,村里人都把它當作瞭望哨呢,一旦發現情況不對,立馬通知村民們撤離,渡過門前港,躲到獨自圩(小資圩頭)里去避難。前面說的救了不少村民的性命,指的就是躲開了這些人間的禍害。
新中國成立后,桃花莊與千千萬萬的村坊一樣,日新一日,年薪一年,雖說期間也經歷了磕磕碰碰,停滯不前的歲月,但總體上是在向前、向好的方向發展。小鄉撤并后,桃花莊先是和小廟前、榨酒浜、迎祥橋、額其浜一起組合而成了新聯大隊這個大家庭。1981年,桃花莊替代了“新聯”兩字,桃花莊大隊(時間不長,兩年左右時間)誕生了,桃花莊的影響面大起來了。(1983年7月,恢復鄉、村建制時,桃花莊村又取代了桃花莊大隊。)2003年7月,桃花莊村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她合并了南北聯村,組建了新的桃花莊村。桃花莊從一個自然村坊到五個自然村坊再到十個自然村坊的大組合,一路走來,呼朋引伴,人丁興旺,意氣風發,闊步向前,成為了江浙交界處的一顆閃亮新星。
無論是小村坊,還是大聯盟,桃花莊這個美麗動聽的名字總會給人帶來驚喜與自豪:在保家衛國,灑血疆場等緊要關頭,就有桃花莊人一往無前,挺身而出,像抗美援朝隊伍里的徐小狗、周阿蘭、楊榮堂、楊德松 ……還有珍寶島戰役、對越自衛反擊戰、各種天災人禍的搶險救援中,來自桃花莊的軍人、民兵,召之即來,奮勇當先;在壯大集體經濟,帶領全體人民勤勞致富的道路上,桃花莊的黨員干部想在前,干在前,確保全村村民走在前,富在前,沈敘福、楊百良、沈富貴、潘玉明、沈阿二……就是富民路上的杰出引領者。當思想緊箍咒尚未徹底摘掉的時候,桃花莊人就率先辦起了繩廠,緊接著又辦起了印染廠、毛紡廠,紅紅火火的村級經濟像一顆顆衛星,閃耀在桃花莊這片古老又神奇的土地上空、引來了一批又這一批外村、外鄉、外縣的取經人群。在集體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多種經營產業同樣呈現出一派良好態勢,在這里不得不提到楊云春這位當年聞名八都的第一個“萬元戶”。楊云春三十多歲就痛失賢妻,一個人帶著三個小孩默默度日。當改革的春風在門前港的河水里吹起一陣陣漣漪時,楊云春的心動了,他在港灣的一角牽出了一塊水面,養起了鴨子,起早貪黑,不辭辛勞,終于獲得了成功。曾經的三件茅草房,變成了四樓四底的嶄新樓房。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樓房,你打著燈籠四處照照也沒有第二家呢!楊云春因此也成了聞名遐邇的風云人物。
桃花莊富裕了,樓房鱗次櫛比,小汽車來回穿梭,男女老少臉上洋溢著笑容。本世紀初,伴隨著又一輪新規劃、新建設,2002年,一條縱貫南北的太湖大道建成了。這條太湖大道南接318國道,北連明辰路,把整個桃花莊緊緊串聯在了一起。在太湖大道兩旁,有工業園,有豐產方,有森林氧吧,也有新農村建設群,它們都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桃花莊這片古老而又新奇的土地上,既讓人欣慰,又讓人充滿遐想。是的,桃花莊的昨天留給我們的是謎一般的存在;而桃花莊的今天帶給我們的是詩一般的美好,相信桃花莊的明天帶給我們的必將是神一般的傳說!
我們期待著,期待著神一般地傳說在我們的家鄉桃花莊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