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云燕
“蘇作”,千百年來就是蘇州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
宋元以來,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蘇州養育出巧奪天工的蘇作技藝。馳名中外的蘇繡、宋錦、緙絲、制扇、造園、香山幫營造、琢玉等技藝登峰造極,手工藝品無不精巧雅致,歷代名工巧匠不計其數。
明清以后,“蘇工蘇作”當仁不讓成為雅文化的引領者,不僅成為江南文化的代表,更引發了“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的全國時尚風潮。蘇州成為讓整個帝國心馳神往的江南幻境。或許真正的時尚從不在潮流之巔,而在匠人指間永不停歇的傳承里——就像山塘街的流水,映著舊時明月,又照著今人衣裳。1759年,一位清代繪畫大師徐揚創作的《姑蘇繁華圖》展現了這座生活愜意、文風鼎盛的城市,12.25米的長度,比《清明上河圖》長一倍還多,而畫中描繪的12000多個人物,更是比《清明上河圖》多十幾倍。
正如明代園林藝術大師計成在《園冶》中所言:“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蘇州工匠們用雙手創造的器物超越了實用性,使之成為可居可游的精神園林。“良玉雖集京師,工巧首推吳郡”,通過千年流淌的大運河,御窯金磚、綾羅等皇室定制用品從蘇州乘著漕船北上抵達京城,將蘇州良匠的巧思傳播到了北方。
蘇州拙政園 視覺中國供圖
審美情趣
作為京杭大運河沿線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以及全球首個被授予“世界遺產典范城市”稱號的城市,蘇州的非遺種類豐富,燦若繁星,各項非遺緊密相連,互相輝映,共同構成了風雅有致的蘇式生活。蘇州從事非遺的匠人人群成為了現象級的存在,全國沒有哪個城市能夠那么集中出現。
蘇州擁有蘇州古典園林(9個園林)、中國大運河蘇州段(4個河道7個景點)兩項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擁有中國昆曲、中國古琴、蘇州端午、宋錦、緙絲、香山幫、碧螺春制作技藝等7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3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4個……在全國城市中名列前茅。
蘇州被譽為人間天堂,溫裕宜人的氣候滋潤著城市的詩情底蘊,平常點滴無不精致用心:綾羅娉婷的精美衣著,甘巧甜糯的各色糕點,四時食材不時不食;更有廊池假山、曲橋幽徑的園林,藏在粉墻黛瓦的巷弄之間。蘇州人性格嫻靜溫柔,手巧,上到達官貴人,下到販夫走卒,審美情趣相當在線,由生活提煉而出的美學極為發達。那些被稱為“蘇意”的審美基因,是一種融合自然之道與人文之思的東方美學,如今化作非遺名錄上的不朽。
宋錦經線沉靜如墨,緯線輕盈若云,交織出山水畫般的氤氳;緙絲工匠以“通經斷緯”之術,在寸縷間織出江南的四季輪回;蘇繡更似凝固的詩行,繡娘們以針代筆在素絹上點染煙雨。雙面異色繡《貓戲圖》里,正面貍奴撲蝶,憨態可掬,背面竟幻化成牡丹叢中的蝶影翩躚,這般虛實相生的巧思,恰是江南文人畫的繡繃再現。
姚建萍蘇繡作品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卷七《器具》篇中記載的“蘇人制器,必邀雅士共議”,道破了匠人與文人共同締造的審美共同體。這種互動,讓核雕匠人通曉倪瓚的疏淡構圖,裝裱師傅熟稔文徵明的筆墨氣韻,形成技藝與文脈的雙向滋養。
太湖煙渚和水鄉生態是蘇式技藝生長的培養基,是另一種滋養。金磚窯場的澄泥沉淀著陽澄湖的水紋,昆曲水磨腔的轉音暗合著船櫓搖動的頻率。這種天人合一的生態,孕育出蘇工工匠特有的精微感知,玉雕師能辨聽水流解玉的微妙聲響,刺繡大師可捕捉三絲光線穿過紗窗的十幾種明暗變化。
晨霧漫過青石巷弄,織機的清響便從黛瓦白墻間浮起。當第一縷天光撫過滄浪亭的飛檐,我總恍惚看見無數隱于市井的匠人,正用銀針金梭編織著屬于整個中國的審美圖譜。
傳承創新
蘇州城市的水陸雙棋盤格局像是活態的文化循環系統和傳承網絡。平江河上的搖櫓船,曾經載著桃花塢年畫的朱砂顏料,如今船娘搖櫓船唱吳歌,昆曲、評彈聲從沿河茶館飄出,生動演繹非遺的文化生態;虎丘塔下冶坊的銅絲、專諸巷玉工的原石,在七十二座古橋間織就物質交換的經緯。這種空間穩定性,使得宋錦織造所需的二十多道工序,能在同一街坊延續數十代匠人。
太平天國的烽煙曾將閶門商市化為瓦礫,在明末清初的戰火中,蘇州園林多次遭焚毀,但蘇州工匠在重建中創造了更精妙的技藝表達。每次戰亂后,士紳商賈重建園林時對木作裝飾的精細化要求提升,客觀上推動了工匠的技藝革新。這種“殘損-重生-升華”的循環,讓蘇作工藝始終保持著自我更新。
昆曲《紅樓夢傳奇》劇照
當戰火狼煙席卷江南,蘇州這座城池總能在焦土中重生的秘密,恰與繡娘絲線的韌性同源,非遺匠人們在歷史長河里織就了最堅韌的文明錦緞。當閶門城墻的明代磚石與非遺博物館的玻璃幕墻遙相對望,我們終于讀懂:蘇州古城就是非遺生長的母體。那些被戰火反復淬煉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每塊條石的肌理,在重建與傳承的永恒對話中,完成對文明最深情的守護。
市井雅集似乎成了非遺技藝永不落幕的傳習所。玄妙觀前的露天工坊,山塘街畔的臨河繡架,構成了最生動的傳承場域。三百年后走過平江路,老繡娘銀針下的貓兒依舊在絹上撲蝶,緙絲機前少女的手指依然穿梭如飛。幾千年的水巷里,鐫刻著蘇州非遺傳承最深邃的密碼。
采訪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被這些非遺傳承人所感動,感慨于他們(她們)身上堅韌不拔的品格,感慨于他們(她們)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的精神以及對手工技藝的熱情傾注,這些眾生像宛如夜空里的璀璨星圖,一顆一顆點亮了中國非遺的夜空。
我慶幸,我有這樣的機會接近他們(她們),喚醒我對中華文明的血脈仰望,傳承這件事,他們(她們)做到了!全社會都應該做中國非遺的守望人,一起呵護這份珍貴的人類瑰寶。
2025年5月12日
王云燕簡介:江蘇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資深媒體人,雜志專欄作家,自由撰稿人。代表作有《梧桐映雙城》《答愛問情》《諜戀花》《誰的愛情絢爛了那座城》《居里夫人》《曾國藩》以及凡爾納系列的少年版本《海底兩萬里》《80天環游地球》等。其中,《曾國藩》列入初中語文必讀。《梧桐映雙城》榮獲第三屆江蘇省散文學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