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海筑堤固民生,思想燈塔照鹽阜
“千秋公堤”見證范公精神
“拾青閑步興從容,清景無涯憶范公。柳眼凝煙眠曉日,桃腮含雨笑春風……”清代詩人高岑寫下七律《范堤煙雨》,表達他在欣賞范堤一帶春日美景之時,心中不覺懷想范公恩情。高岑漫步的范堤實為范公堤,因百姓紀念北宋范仲淹率眾修筑捍海堰而得名。
在鹽城延綿千里的海岸線上,范公堤宛如歲月鐫刻的史詩巨著,橫亙于海天之間,承載著時光的風雨洗禮與深厚的人文情愫。如果將海鹽文化比作鹽城歷史文化的經(jīng)線,那么被譽為“海上長城”的范公堤則在鹽阜大地畫下一道緯線,成為這片土地上永不磨滅的傳奇印記。
范公堤遺址上的范仲淹雕像
筑堤傳奇:范仲淹的捍海壯舉
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杰出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調(diào)任西溪(今屬鹽城東臺)鹽倉監(jiān)。此前1010年,晏殊在西溪管理鹽務(wù),歷時三年創(chuàng)建西溪書院傳道解惑,并留下“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等名句。在晏殊之前,呂夷簡亦曾在此任職。支撐北宋的三任宰相、三位詩人,都曾在大海邊緣經(jīng)受過灶火與日光的兩相煎熬與淬煉。
“范仲淹上任伊始,便深入泰州、楚州、通州、海州一帶考察,發(fā)現(xiàn)鹽民生活艱辛,特別是唐代修筑的捍海堰歷經(jīng)250余年,堤已倒塌,海水倒灌,‘亭灶毀壞,阡陌洗蕩,廬舍漂流,人畜喪亡’情況時有發(fā)生。他按捺不住為民興利除弊的急切心情,越職言事,上書江淮漕運副使張綸,建議重筑海堰。”鹽城市范仲淹研究會會長范永飛介紹,在筑堤工程中,范仲淹動員了數(shù)萬民夫,自己則身先士卒,撩官袍、脫官靴、沐風雨,冒嚴寒、頂酷暑、披星辰,奮戰(zhàn)在數(shù)百里的海疆之上。
1028年,一條“澤被后世”的鎖海長堤歷經(jīng)曲折坎坷終于修筑而成,蜿蜒南北,恰似長虹,阻擋了海潮的侵襲。當時全長近180里的海堰成為一條樞紐,堤東煮海為鹽,堤西種糧栽桑,民眾安居樂業(yè),鹽稅與田賦收入隨之增加,既利國又利民。
后人沒有忘記修堰的首倡者和實際促成者范仲淹。明代以后,人們將鹽城阜寧至南通呂四的海堤統(tǒng)稱為“范公堤”。
歷代文人墨客為范公堤留下不少詩篇。“秦徒絕地脈,公能捍海波。至今堤上草,猶似望相過。”明末如皋詩人冒愈昌賦詩《范公堤》,載于清嘉慶《如皋縣志·藝文》。“茫茫潮汐中,磯磯沙堤起。智勇敵洪濤,胼胝生赤子。西塍發(fā)稻花,東火煎海水。海水有時枯,公恩何日已。”明末清初的布衣詩人吳嘉紀更是真切地道出了鹽城百姓對范仲淹勇于擔當?shù)木囱鲋椋Y贊其興修海堤的千秋之功。
“范公堤修成后,擔負著‘束內(nèi)水不致傷鹽,隔外潮不致傷稼’的神圣職責。可以說,這是范仲淹留給鹽阜人民寶貴的物質(zhì)財富,長久影響著鹽阜百姓的生產(chǎn)生活。范仲淹修筑海堰的民本思想及其精神風范影響更是至深至遠。”范永飛說道。
精神燈塔:曾興鹽運今惠民生
歲月千載,滄海桑田。隨著海岸線逐漸東移,范公堤的捍海功能自清代起就已不復存在,但其早已化為精神的豐碑,成為鹽城文化的一個標志符號。時至今日,與其說范公堤是一處文物遺跡,不如稱其是范仲淹留給鹽城歷史最好的“禮物”。
瀟瀟煙雨,柳絲滿堤。古時范公堤上芳草萋萋、綠樹成蔭的旖旎風光曾讓無數(shù)雅人韻士為之迷戀。作為鹽城古八景之一,詩人高岑眼中的“范堤煙雨”現(xiàn)雖已消逝,但新修繕的“范堤煙雨”則在串場河畔重新亮相,再現(xiàn)“范公像”“景范亭”等地標景觀,已成為鹽城特色旅游路線的一部分。
如今,古老的范公堤只剩下鹽城大豐市草堰鎮(zhèn)境內(nèi)的一段遺址。其部分地段已演變成現(xiàn)代的交通要道,通榆公路、204國道在它的基礎(chǔ)上不斷延伸,車水馬龍,川流不息。這些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不僅連接著鹽城的過去與現(xiàn)在,而且承載著鹽城人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據(jù)了解,2016年,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館和淮安市博物館、鹽城市博物館、大豐區(qū)博物館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草堰鎮(zhèn)丁溪村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此次發(fā)掘是首次對范公堤進行的正式考古發(fā)掘,揭露了部分范公堤堤身并對其進行解剖,確認了范公堤的實際位置。
“鹽城境內(nèi)的串場河串聯(lián)了古代重要鹽場,范公堤和串場河相伴而生。”鹽城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所長夏春暉告訴記者,“對范公堤及其文化的保護和挖掘,既有歷史價值也有時代價值,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目前,鹽城正在做全市范圍內(nèi)范公堤的保護工作,摸清范公堤的本體范圍以及沿線的歷史遺跡點,最終形成一個整體的保護規(guī)劃方案。”
以范公堤為文明坐標,鹽城人心中的范公情結(jié),正在不同維度完整而精彩地呈現(xiàn)。2016年,鹽城市區(qū)高架建成通車,一條長達32公里的南北主干道被命名為“范公路高架”;2020年,鹽城首部長篇網(wǎng)絡(luò)歷史小說《范公堤》正式出版;2021年,鹽城市范仲淹研究會成立;2024年,“千秋公堤”專場文藝演出在鹽城市文化藝術(shù)中心大劇院舉行;今年,鹽城本土文史專家許正和歷時數(shù)載打磨的著作《范堤風——鹽城二千一百年歷史筆記》正式面世……
時光悠悠流轉(zhuǎn),歲月匆匆如梭。在新時代的征程中,范公堤承載的“范公精神”依然熠熠生輝,具有強大的指引作用。范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在后世心中筑成了另一道不朽的堤壩,讓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在華夏大地代代相傳。
(江南時報記者 楊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