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青年客戶匆忙走進南通港閘支行營業室,神色焦慮地表示自己的銀行卡被限制使用,要求恢復賬戶功能。大堂經理接待后,安撫客戶情緒,引導客戶自助打印近3個月的交易流水。
經查詢明細,客戶賬戶一周前收到一筆3萬元的轉賬,次日便陸續向10多個不同個人賬戶轉出共計3萬元,單筆金額大多在500至800元之間,幾天前還在網上貸了8000元。
大堂經理直覺客戶賬戶存疑,便試探性地詢問資金來源。客戶先稱款項為其向姐姐借用的周轉資金,但對網點追問的具體交易背景無法提供,且眼神閃躲、言語含糊,僅反復強調“是正常往來”。大堂經理更覺得該筆轉賬存在異常,迅速上報網點店長。
網點店長進一步溝通后發現,客戶對收款方身份、轉賬用途均無法明確說明,甚至前后說辭矛盾。網點人員立即提高警惕,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提醒客戶告知款項來源及轉賬實情,但客戶始終堅持轉賬正常。在多次勸說無效后,網點果斷啟動防詐應急預案并報警。
警方介入調查后證實,客戶此前通過網絡結識“投資導師”,對方以“內部渠道”“高收益理財”為誘餌,要求其借款注資并分散轉賬至多個“安全賬戶”。經警方提示風險并展示同類詐騙案例,客戶終于醒悟自己陷入投資騙局,對網點員工的及時干預連聲道謝。
近年來,針對中青年群體的“精準投資詐騙”呈高發態勢,詐騙分子利用虛假高收益項目誘導受害者借款、貸款并分拆轉賬以規避風控。作為防詐的第一窗口,日常工作中,我們要加強員工培訓,及時掌握最新詐騙手法,如偽造收益截圖、冒充權威身份、誘導分拆轉賬等,強化員工對異常交易特征的敏感度。提升自身風險識別能力。與此同時要深化“銀行-公安-社區”聯防機制,定期與警方共享詐騙賬戶特征庫,聯合社區開展“反詐進企業”“家庭防騙日”等活動,加強對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等易感群體的定向宣教,以通過有溫度的服務干預破解受害者的“心理沉沒成本”,守住群眾“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