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鏡里?象外?城色》昆山市“瓊花藝苑”雙月展在昆山市圖書館展出。陳樹勛先生繼去年在侯北人美術館之后,再次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觀眾的目光。
踏入展覽現場仿佛跨越一場時間與空間的視覺之旅。展廳內的每一幅作品都宛如一扇窗,透過這些作品得以窺見一位攝影家幾十年來對攝影藝術的癡迷與堅守。這種堅守不僅僅體現在他對攝影技術的精研細磨上,更體現在他對不同題材的獨特洞察與深刻表達中。從早期水鄉風光到現代建筑與人文紀實,他用鏡頭定格無數動人瞬間,將其轉化為直抵人心的影像詩篇,在光影交織中彰顯藝術的恒久魅力與深邃內涵。
展覽分為《現代建筑?線條之美》與《無聲也精彩》兩個系列,各自呈現出鮮明而獨特的風格與內涵,卻又歸于作為一位攝影家長期對瞬間藝術的執著追求。
一、建筑空間的極簡主義表達
1、空間重構與視覺符號構建
陳樹勛先生的《現代建筑?線條之美》系列作品,這與法國攝影師Fred Mortagne《在飛行中捕捉瞬間》的現代城市線條的敏銳捕捉遙相呼應,是極簡主義風格的東方轉譯。他巧妙地運用廣角或中焦鏡頭,打破了傳統建筑攝影對具象空間的呈現方式。低角度仰拍的運用,強化了建筑垂直線條的高聳偉岸,使建筑在畫面中展現出一種強烈的視覺張力。同時,黑白影調的處理消解了色彩的干擾,讓觀者的視線能夠更加集中地聚焦于線條與幾何形態。這種對建筑元素的抽象化提煉,使建筑不再僅僅是現實中的物體存在,而是轉化為一種具有獨特意義的視覺符號,引導著觀者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重新審視建筑空間的本質與內涵。
2、光影的詩意與表意
在光影運用方面,陳樹勛先生展現出了非凡的創造力。他突破了自然光線的局限,巧妙地借助人工光源的反射作用,營造出明暗、虛實的影調氛圍。光影不再只是輔助元素,而是成為了塑造建筑形態、營造氛圍的重要筆觸。在他的作品中,光影沿著建筑線條的走勢流動,或匯聚成明亮的焦點,凸顯建筑的結構張力;或暈染成朦朧的光暈,為硬朗的線條增添了一份柔美與詩意。這種光影的運用不僅使畫面在靜止的瞬間中蘊含著光影的韻律之美,更賦予了建筑一種生命力,讓觀者在欣賞作品時能夠感受到建筑在光影中的變化。
3、跨媒介對話與文化表征
從文化表征的解讀,該系列作品實則是對現代建筑空間的視覺重構與深度編碼。建筑線條與光影的融合,隱喻著現代建筑內部復雜的功能布局與技術網絡,恰似對現代建筑“形式追隨功能”理念的抽象詮釋。陳樹勛先生通過對建筑元素的解構與重組,構建起一套獨特的視覺符號體系。這一體系不僅對現代建筑美學的深刻洞察,更映射出現代社會的秩序感、理性精神以及技術進步對人們生存空間的塑造。在觀者欣賞作品的過程中,這一視覺符號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現代建筑與城市空間,進而思考技術與人類生存環境的內在聯系。這種跨媒介對話的方式,使攝影作品不僅僅是一種視覺藝術表達,更成為了一種文化研究與社會思考的媒介。
二、人文關懷的深度挖掘
1、主體性的重塑與身份認同
《無聲也精彩》系列作品將鏡頭聚焦于聽障人士的生活場景,展現了攝影藝術在人文關懷方面的獨特價值。在這些作品中,陳樹勛先生摒棄了戲劇化擺拍,采用“伴隨式觀察”手法,使鏡頭成為“沉默的見證者”。他以細膩的筆觸捕捉聽障人士的眼神、表情、手勢和肢體語言,將這些極易被喧囂淹沒的細微美好一一拾起、放大。通過這種真實的記錄,他賦予了聽障人士在影像中的主體性,讓他們得以在影像視覺中展現自己的生活狀態與情感世界,重構了他們的身份認同。這些作品不僅讓更多人了解到聽障群體的生活,也打破了社會對這一群體的刻板印象,促進了社會對邊緣群體的理解與包容。
2、情感的傳遞與共鳴
這些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力量是其打動人心的關鍵所在。聽障人士在畫面中展現出的豁達樂觀情感,通過眼神、表情和肢體動作傳遞給觀者,引發情感共鳴。每一個瞬間都被賦予了獨特的故事性,讓觀者在欣賞作品時仿佛能夠置身于場景之中,與聽障人士一同經歷那些或喜或悲、或溫馨或堅韌的時刻。這種情感的傳遞不僅讓作品具有了藝術感染力,更讓攝影成為了連接不同生活世界、促進人與人之間理解和交流的橋梁。
3、社會價值與文化意義
從社會價值層面來看,《無聲也精彩》系列作品為聽障群體提供了視覺賦權,通過獨特的“非語言敘事”方式,重構了傳統攝影語言。這種創新不僅拓寬了社會對人性多樣性的認知邊界,而且有力地推動了社會包容性與多元化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該系列作品為攝影藝術注入了人文關懷的新維度,為攝影創作者們樹立了關注社會邊緣群體的典范。它啟示著攝影人運用鏡頭的力量去記錄、呈現并呼吁,使攝影超越單純的美學表達,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的積極力量。
三、創作理念的堅守與傳承
1、本色之心與攝影本真
陳樹勛先生的攝影歷程始終保持著一種本色之心,這種對攝影藝術的純粹與執著貫穿于他的創作生涯。從早期的水鄉風光到近十年來的現代建筑與人文題材,他對平凡瞬間的敏銳洞察與感悟始終如一。他用鏡頭記錄下了那些看似平淡卻又蘊含著無限美好的生活場景,將攝影的本質回歸到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美的發現。這種創作理念提醒著當下攝影愛好者,在技術日新月異、藝術形式日益多元的今天,不要迷失于表面的華麗與炫技,而應始終保持對攝影本真的堅守,用真誠的心去感受世界,用敏銳的眼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
2、傳承與創新的平衡
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陳樹勛先生不斷地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他對傳統攝影技藝的精湛掌握為他的作品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使作品在畫面質量與表現力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同時,他并不滿足于固守傳統,而是積極地探索新的題材、新的表現手法與新的藝術理念。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水鄉風光,到當下的人文紀實、現代建筑實驗性創作,他不斷地突破自己的創作界限,為觀眾帶來了風格多樣、內涵豐富的攝影作品。這種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的創作態度,不僅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更為當下攝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3、時間的沉淀與永恒價值
在近半個世紀的攝影創作歷程,使陳樹勛先生的作品成為了時間的見證者與記錄者。他的作品不僅記錄下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人文情感與自然景觀,更在時間的沉淀中逐漸展現出其永恒的藝術價值。那些早期的水鄉風光作品,如今已成為珍貴的歷史記憶,讓人們得以窺見過去的江南水鄉之美;而近十年來的現代建筑與人文題材作品,則為當下這個時代留下了生動的注腳,成為人們了解當今社會與文化的寶貴視覺影像。這種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藝術價值,使陳樹勛先生的作品不僅是一種即時性的視覺享受,更成為了具有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的藝術佳品。
四、影像的力量與藝術的使命
《鏡里?象外?城色》攝影作品展,是陳樹勛先生近年來攝影的藝術結晶,也是他對攝影藝術不斷探索與追求的有力見證。通過《現代建筑?線條之美》與《無聲也精彩》兩個系列的作品,陳樹勛先生不僅在形式、光影運用及文化表征層面展現了對現代建筑空間與人文情感的獨特藝術洞察力,更以他對攝影本真的堅守與對創作理念的傳承創新,為當下攝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深刻的啟示與借鑒。
這些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深刻的文化內涵,促使觀者重新審視建筑、人文與社會,思考攝影藝術在當下的價值與使命。在光影交織的影像世界中,陳樹勛先生用他的鏡頭和思考,為我們編織了一個充滿詩意與溫度的藝術空間,讓我們在觀賞的同時,也感受到攝影藝術所蘊含的強大力量與深刻意義。
蔡龍
2025.06.07寫于昆山
作者簡介
蔡龍
江蘇 昆山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常務理事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
江蘇省攝影家協會新文藝群體工作委員會
蘇州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昆山市攝影家協會主席
光影相伴40余年,從膠片到數字時代,以鏡頭定格瞬間,用光影傳遞情感。作品常見于國內攝影專業媒體,2013年獲《大眾攝影》“年度最佳攝影師”稱號,連續8屆入展《江蘇省攝影藝術展覽》并多次獲獎。2010年獲《郎靜山杯國際風光風情攝影大展》金牌;2015年,作品《畫意江南》獲首屆江蘇攝影提名獎,同年入選《第25屆全國攝影藝術展》《第15屆中國國際攝影藝術展》等多項權威展覽,并獲首屆“郎靜山杯”中國新畫意攝影雙年展提名獎之一。作品被中國文聯收藏,從上海國際攝影展到江蘇“中國夢·江蘇篇”名家展,二十余年來,聚焦家鄉山水與時代變遷,融合東方美學與當代思考,不斷探索影像表達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