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千年文脈里的文明坐標
當“春節申遺”成功的喜訊傳遍神州,蘇州這座以千年文脈為經,萬億產值為緯,織就了一幅人文與經濟交融的“雙面繡”,也正以一道薺菜春卷、一枚鮮肉蛋餃,向世界解碼東方文明的“蘇味”基因。在這里,年味不只是紅綢燈籠下的煙火氣,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人文對話——蘇州城市學院首開的“蘇味非遺”課程,將課堂搬進老灶臺、菜市場和博物館,讓青年學子在搟面杖與炒勺間觸摸文明的溫度。申遺時代的蘇州,正以“蘇味”美食為紐帶,串聯起人文經濟的創新鏈、家國情懷的傳承鏈,以及文明互鑒的全球價值鏈。
薺菜春卷:從田間到世界的舌尖經濟鏈
姑蘇城東,葑門橫街的晨曦中,薺菜青翠的葉尖上凝著露珠,也凝著蘇州打造“世界美食之都”的雄心。這株平凡野菜的旅程,恰是長江下游之畔、太湖流域的江南農耕文明與現代產業融合的縮影:田間勞作的新農人、非遺傳承人的匠心、電商直播間的流量,共同織就了一張覆蓋三產的人文經濟網絡。
在蘇州城市學院“蘇味非遺”課程的實踐課上,學生們跟隨老匠人學習春卷皮的搟制技藝。面粉與水的比例、手腕力道的輕重,這些曾被視作“日常經驗”的細節,如今被轉化為可量化、可傳播的非遺數據庫。當年輕又稚嫩的手掌撫過祖輩的搟面杖,傳統技藝不再囿于家庭廚房,而是通過產教融合的模式,孵化出“非遺‘蘇味’創新美食”的烏米春卷,“文化伴手禮”春卷蘇扇等新業態——一道春卷的價值,正在從舌尖蔓延至產業鏈的每個環節。
蛋餃與雞湯:教育賦能的代際傳承
若說薺菜春卷是蘇州遞給世界的名片,蛋餃則是這座城市寫給未來的家書。在蘇州城市學院的實驗室里,來自30多個專業70多名大學生正用分子料理技術解構蛋餃的黃金弧度:高速攝像機記錄蛋液流動的軌跡,3D打印技術復刻月牙造型的力學美感。這種“科技賦能傳統”的探索,恰與蘇州打造“世界美食之都”的定位不謀而合——既要有老字號在平江路山塘街慢燉百年的雞湯,也需工業園區高新區里元宇宙廚房的創新創業。
課堂外,“蘇味非遺”課程更將觸角伸向蘇州大地的各個街道社區。銀發族與Z世代共聚社區食堂,一邊包蛋餃一邊錄制短視頻;新蘇州人在非遺工作坊里,用蘇州話念著“蛋餃餛飩落湯雞”的童謠。當“蘇味”美食的香氣飄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道家常美食已悄然成為跨代際、跨文化的交流媒介,詮釋著打造“世界美食之都”應有的包容與活力。
年味的根本使命:文明互鑒的蘇州方案
“春節申遺”成功的深層意義,在于為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沖突提供了柔性的中國智慧。在蘇州的年夜飯桌上,薺菜春卷與鮮肉蛋餃被賦予新的使命:它們是打造“世界美食之都”的普通成員和品質認證,是本科高校非遺課程的教學生動案例,更是文明對話的味覺橋梁。
蘇州城市學院的“美食人文地圖”研究團隊,正用大數據追蹤春卷在全球餐飲市場的流動軌跡——從橫濱中華街的改良版,到紐約唐人街的復古風,每一處革新都是文化適應的生動注腳。而蘇州工業園區和高新區內的食品創新中心,則將蘇式年味解構成分子顆粒,再重組為符合國際標準的素食春卷。這種“傳統不守舊、創新不忘本”的智慧,正是蘇州打造“世界美食之都”向全球輸出的發展范式。
結語:炊煙升起處,皆是家國情懷
當蘇州的炊煙融入世界美食之都的星空,我們看見的不再是老灶臺前的三代同堂,更是教育、產業與文明的融合:高校課堂里,非遺技藝化作可傳承的知識體系;市井處菜市場內,太湖“水八仙”貼上了區塊鏈溯源碼;國際展會上,蛋餃與鵝肝醬同臺競艷……讓人更為激動的是,此刻,在姑蘇閶門皋橋頭的老宅里,我和家人們圍坐在八仙桌旁——老人用顫巍巍的手將薺菜餡料輕放在春卷皮上,父親則講述著“蘇味”家常美食的秘方,孩子們舉著手機拍攝每一個細節,而遠在海外定居的表妹正通過視頻連線同步包著“跨國春卷”。金黃的春卷在油鍋中翻滾,蛋餃在雞湯里沉浮,鏡頭內外此起彼伏的笑聲與香氣交織,恍若一部流動的非遺傳承紀錄片。
這桌由祖孫三代共同完成的年夜飯,既是蘇州打造“世界美食之都”的精彩答卷,也是“蘇味非遺”課程的生動實踐——老人手中的傳統技藝、青年指尖的數字傳播、孩子們眼中的人文魅力,正如春卷皮包裹著不同時代的滋味,在“春節申遺”成功的歷史節點上,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當孩子們的奶奶將第一枚春卷夾入孫輩碗中,她傳遞的既是過年的味道,也是蘇州的人文和歷史:以家庭為最小文化單元,用美食連綴起代際記憶;以高校為創新引擎,讓非遺技藝躍入國際視野;以城市為文明平臺,讓“蘇味”美食化作世界語言。
且讓這桌團圓飯成為一扇窗——窗外是平江路燈籠映紅的流水,是七里山塘槳聲搖碎的月色;窗內是人間煙火的文明史詩,是蘇式生活的精致美味。也讓這桌團圓飯成為一扇門——門外是古典園林的清幽雅致,是千年古鎮的煙火美味;門內是世界遺產昆曲的婉轉韻律,是國家非遺評彈的悠揚腔調。
在這里,每一道“蘇味”美食都在講述同一個故事:當家的溫度遇見城市的格局,當非遺的匠心相擁世界的目光,春節便不再只是中國的節日,而是人類共同找尋文化根脈的永恒儀式。
這座城市的年味,早已超越地理的邊界。它是老字號得月樓松鶴樓餐桌上的松鼠鱖魚,是陸稿薦杜三珍老灶臺上沸騰的老鹵,是南新路裕面堂里百吃不厭的蘇式湯面,是叫花雞、烏米飯的非遺制作技藝,也是蘇州城市學院教室內實驗室里跳動的數據流;是阿婆籃中薺菜的泥土芬芳,更是青年創客云端的美食元宇宙。每一道“蘇味”美食都是文明的種子,每一次咀嚼都在書寫:關于如何讓千年文脈在全球化時代生生不息,關于如何以“蘇味”美食為舟,載著家國情懷駛向人類文明的星辰大海。
備注:
本文為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社會教育(社科普及)重點資助項目:《社科普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案例研究》(24SJA-09)、蘇州市“江南文化”品牌建設(2024-2026)重點工程項目、蘇州城市學院校級教改 “應用型本科學生跨學科學習參與的知識壁壘及改善策略研究”和蘇州城市學院校級重點建設課程《江南蘇味美食營養與非遺技藝》階段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張宇,蘇州市姑蘇區人大代表;蘇州城市學院康養產業學院負責人、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建設負責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蘇州市多模態數據融合與智慧康養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文正智庫研究員,太湖研究院研究員,非遺傳承與保護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省老年學研究和培訓基地校級負責人,江蘇省食文化研究會課題研究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蘇州市健康管理學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