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協怡:以書法表達愛鄉之赤子情懷
——《鎮江賦》發表十五周年側記
□ 李金坤
尹協怡,女,1928年12月出生,江蘇鎮江人。現為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直屬系統書法家協會會員,省級機關老干部書畫協會會員、副秘書長,省政法系統老干部書法協會會員。作品于1989年入選江蘇省公安系統首屆衛士之光書畫展獲優秀獎,1995年入選江蘇省第二屆婦女書法展,2001年入選江蘇省第三屆新人書法篆刻作品展。
《光明日報》2009年3月30日第4版《百城賦》欄目,以大半個版面的篇幅發表了我投稿的《鎮江賦》。光陰荏苒,一晃,此賦已發表15周年矣。
一賦迎來八方情。《鎮江賦》甫一發表,即有不少熟悉的或陌生的朋友來電表示祝賀,有的認為這是鎮江三千年來縱覽古今、描摹全面、概括精當、語詞優雅、情感豐沛的第一賦;有的稱贊它是一部解讀鎮江的“縮微詞典”“百科全書”。更有一些外籍鎮江人,輾轉多次找到我的電話,直接向我表達興奮之意與感激之情。在電話的那一頭,我明顯感受到他們情不自勝的喜悅情緒,真是感人至深。時任鎮江市副市長馮士超還特地寄來感謝信,稱贊我為弘揚鎮江優秀傳統文化與精神文明、宣傳鎮江城市美好形象作出了積極貢獻。此賦還被國內外許多報刊媒體轉載,如上海《黨校文摘》、新西蘭《華人報》、加拿大《楓葉》報刊等,讓鎮江走向四海,影響五洲。
尹協怡97歲時所書簡約版《鎮江賦》
諸如此類,已足以令我感動萬分、欣慰不已了。然而,最讓我感動莫名、沒齒難忘的是今年已屆97歲的老壽星尹協怡女士。
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記得是在2016年12月底,我在友人家見到一本尹協怡書法作品集《怡然自樂》。隨手翻閱,只見第一頁上刊載了尹協怡的半身照:她一頭銀發、滿臉笑容、面色紅潤,身著淺藍花草短袖,精氣神俱佳,背景是青翠欲滴的小叢林。全照溫婉大方,情致怡然,色彩和諧,獨具風神。頓然,我對尹老非凡的書法成就油然而生敬意。再翻過一看,這本書法作品集的首篇作品就是整版楷書《鎮江賦》全文,書體端莊優雅,韻味悠然。落款為:“李金坤文學博士,江蘇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鎮江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常務理事。《鎮江賦》原文登載2009年3月30日《光明日報》。2016年3月尹協怡書。”
下一版則是《鎮江賦》書法的局部放大,所寫楷書更為典雅醒目,清新喜人。尹老特意將《鎮江賦》書法置于其書法作品集之首,可見她對反映鎮江三千年文明史的這篇賦是何等重視,對家鄉文化是何等摯愛。這本書法集中,書寫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歷代歌詠鎮江的詩詞名篇,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戴叔倫《京口懷古》、米芾《多景樓詩》、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文徵明《焦山》等,對故鄉鎮江之愛可謂赤誠滿懷,情溢紙外。
李金坤(左)與愛人向宜(右)贈送尹協怡(中)嵌名書法
我與尹老素昧平生,可以想見,當她從報刊媒體讀到《鎮江賦》時,心情無疑是激動而興奮的。作為著名書法家,她有興趣、有能力、有責任書寫好《鎮江賦》,因而創作出一幅優秀的楷書佳作。當時她已屆米壽,是名副其實的“壽星”了。我作為晚輩,一篇賦文,能為長我20余歲的長輩喜愛并書成佳作,緣分之深,不言而喻。知音之遇,極為稀罕。同為鎮江人的劉勰《文心雕龍·知音》說得好:“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尹老于我,不正是“千載其一”的忘年知音嗎?以文結緣,因情相知,當下俗世,至為珍貴。
對于尹老這樣一位對家鄉鎮江情懷滿滿、愛意濃濃的忘年知音,我頗有渴望覓見之念。尹老曾在江蘇省高院與公安部門工作過,因此,我多次向相關部門打聽尹老消息,皆是一無所獲。寧鎮相隔無雙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其實,在我尋找尹老的同時,尹老也在尋找我。就在去年6月初的一天傍晚,我打開手機,發現一連5個來自南京的未接電話。因是靜音,無以應接。當時,我第一反應是:這不是推銷電話,不是騷擾電話,也不是詐騙電話,一定是有要事聯系我。
于是,我即時回撥電話過去。很快,傳來了親切溫和的聲音:“您是李金坤教授嗎?我是書寫您《鎮江賦》大作的尹協怡啊。總算找到您了,十分高興。謝謝您。”我向尹老表示了遲復電話的歉意。沒想到多年后能夠聯系上尹老,真是喜出望外。正應了一句古話“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尹老告訴我,她也是頗費了一番周折才聯系上我的。電話兩頭,氤氳著老少兩人激動興奮之熱烈氛圍。尤其是尹老,可以明顯感受到對家鄉文化的摯愛之情與對鄉親的熱忱之心。
我們互相加了微信,以便更多更好地交流關于家鄉的話題。不幾日,她在微信中說,為了表示她采用《鎮江賦》創作而得以參加大型書畫展并榮獲好評的謝忱,留下美好的記憶,也考慮到身體漸衰、精力不夠之因素,想為我書寫一個簡約版的《鎮江賦》。另外書寫我的組詩《鎮江新二十四景》等。尹老崇敬家鄉文化、重視鄉親友誼的赤子情懷,令人感佩不已。寫好后,她便拍照傳我,欣賞眼前這些或楷書、或行書的書法精品,我倍感親切溫馨,滿懷感激之情。她擬將幾件作品快遞來,那時我與愛人恰好要去南京辦事,就讓她別寄,請她發個定位,以便拜訪。
尹協怡書李金坤詩《心田春暉》
就在去年7月20日,我們懷著尊敬的心情到南京某公寓拜訪了尹老。這里花木扶疏,鳥鳴蝶舞,環境幽雅,適宜養老。見我們來訪,尹老分外高興,滿臉笑容。這是一室一廳的居室,整潔明亮,簡樸溫馨。大臥室南窗兩側,掛滿了她新寫的書法作品,窗下一張簡易書畫桌,是她每日書寫的快樂天地。懸掛的這些書法作品,正草隸篆各體皆有,琳瑯滿目,十分養目怡神。作品內容,大多是古代歌詠鎮江的詩詞文賦。
尹老的愛鄉摯情,洋溢于字里行間。我們向她求了幾幅字,她爽快答應了,將沒有鈐印的作品一一蓋上正章與閑章。其中有一枚“九十后作”閑章,頗有意蘊,寓含著尹老終身學習、至老書法的“志在千里”的奮發豪情。看我們喜歡她的書法,尹老便十分謙虛地說:“只要你們不嫌棄,喜歡就拿。”接著,她取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兩個扎著紅綢條的畫盒。當盒子打開,兩幅作品徐徐展示,一幅是簡約版的《鎮江賦》,一幅是我的《新鎮江二十四景》組詩。“哇,真是太美了。”我與愛人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嘆聲。兩幅作品,結體端莊,風格雅秀,筆筆遒勁,字字俊逸,真是難得墨寶,感恩不盡。
我們向尹老贈送了為她撰寫并書寫的嵌名詩條幅。嵌名詩為:“協和處事一生安,怡墨深情瀉筆端。康健思敏身硬朗,壽如松柏氣如蘭。”對于她的贊美詩句,她連連說“不敢當,不敢當”。我與愛人很欣慰地與尹老拍攝了贈送詩書的珍貴合影。能與愛鄉、赤誠、健康、樂觀的尹老壽星合影,這是我們的幸運與福分;結交尹老,也是我們的驕傲,她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值得一提的是,十年前,尹老曾將鎮江市委宣傳部編印的《鎮江詩詞一百首》全用小楷抄錄,然后復印百余份,贈送鎮江籍朋友。十年后,尹老在體力衰退、寫小楷不如以前的情況下,依然是思愛家鄉激情涌,于是她再次激勵自己,精選歷代歌詠鎮江詩詞二十四首,用小楷抄寫并編印成折頁,繼續贈送給鎮江友人,目的是“希望更多的朋友,了解鎮江,熱愛鎮江”。尹老何以如此執著不遺余力地熱愛鎮江,宣傳家鄉,是因為她對家鄉愛得是如此的深沉。正如她所說:“近年來我常看到宣傳介紹鎮江的資料、視頻,了解家鄉的發展進步,思鄉之情與日俱增。”愛鄉之情溢于言表,叩人心扉。
告別了尹老之后,我想到了一個問題:誰都有家鄉,誰都有報答父老鄉親的職責與方式。你是企業家,則可助力發展家鄉經濟;你是作家,則可描寫家鄉美麗的人文圖景;你是畫家,則可描摹家鄉的自然山水……人人都可盡一技之長,為建設家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賦能加油、增光添彩。尹老就是手握一支毛筆,通過多姿多彩精美俊秀的書法作品,在將屆人瑞之際,依然不忘傾心書寫對家鄉的至愛深情。我們很慶幸,能與尹老這樣的忘年知音相遇,從她身上受益滿滿的正能量,養心修德,利己惠人,甚是欣慰。
末了,但愿尹老壽比南山,年登期頤。屆時,我們還能看到她神采奕奕、欣然揮毫書寫宣傳鎮江文化的歷代詩文的模樣。仁者壽,書者壽,尹老既是仁者,亦是書者,仁書雙兼,自可壽也。是為盼!
(作者系文學博士,江蘇大學文學院教授,鎮江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