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句清詞頌國魂
——沈鵬自書詩《瞻仰孫中山先生故居》行草中堂賞析
□ 蔣力余
沈鵬先生詩作手稿
瞻仰孫中山先生故居
水秀山青孕國魂,金風又送翠亨村。
零丁洋近嘆文相,兩岸源長仰哲人。
酸子樹招同道友,甘泉井涌百年醇。
動心最是瞻遺墨,“天下為公”手澤存!
《瞻仰孫中山先生故居》一詩,創作于2011年秋天,詩人時年80歲,詩與書品見于《三馀箋韻》,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孫中山(1866-1925),出生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青少年時代,孫中山先生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向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翠亨村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節區南蓢鎮,原名蔡坑村,后因附近山林青翠,改名翠亨村。沈鵬先生于2011年秋天瞻仰孫中山故居,緬懷這位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慨然賦詩。此作謳歌了孫先生的不朽業績,表達了繼承先烈遺志、早日實現兩岸統一的強烈愿望。
這是一首工穩典雅的七言律詩。起筆入題,緬懷國魂:“水秀山青孕國魂,金風又送翠亨村。”以“水秀山青”四字概寫故居景色,優美如畫,詩人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國魂”,國家之魂,民族之魂,孫中山有“國父”之譽,一個“孕”字,點明地靈人杰、人杰地靈之關系——這么美麗的山水,才會誕生這么偉大的政治家。“金風”,秋風。首聯點明時令、地點,含蓄地表達對孫先生的景仰之情。
頷聯“零丁洋近嘆文相,兩岸源長仰哲人”,概寫孫先生的革命意志,崇高地位。“零丁洋”在今廣東中山南,由零丁洋想到了南宋杰出的政治家、愛國詩人文天祥,他在《過零丁洋》一詩中說:“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文天祥是偉大的民族英雄,甘于鼎鑊而不改民族氣節,他在《揚子江》一詩中寫道:“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詩人將孫先生比作文天祥,既贊其愛國赤誠,又仰其堅毅意志。孫先生為了實現“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實現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的理想,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多次流亡海外,歷盡艱難,矢志不移。正因為有他和無數革命先驅的流血犧牲,268年的清朝統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才被推翻,其偉大功勛,將與天地同壽,與日月齊光。孫中山是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他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曾用一切辦法來維護國共之間的團結,捍衛兩黨的革命聯盟,他是國共兩黨共仰的先哲。
頸聯“酸子樹招同道友,甘泉井涌百年醇”,表達對民主革命先驅的深切緬懷。酸子樹是孫先生親手種植的,在酸子樹下設宴招待朋友,無疑睹物思人,緬懷先哲,這是化用《詩經·召南·甘棠》之意。據傳周武王時,召伯巡行南國,曾憩甘棠樹下,后人思其德,作《甘棠》詩,詩中寫道:“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這里以“酸子樹”比作甘棠之樹,見樹思人,象征孫先生的遺愛千秋。“甘泉井”,詩人自注“故居有井,百年不枯”,以井之清泉象征孫先生之德澤,他的品格、思想如不竭之清泉澤惠后世。頸聯以故居最具典型意義的景點來謳歌孫中山先生的光輝思想、偉大人格、豐功偉績,激勵人們繼承遺志,奮然前行。作為中國人,熱愛我們的民族,熱愛我們的國家,這是中華兒女應守的底線,那些賣國求榮的敗類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尾聯“動心最是瞻遺墨,‘天下為公’手澤存”,將抒情推向高潮,給讀者以心靈的震撼。“天下為公”是孫中山先生的遺墨,也是孫先生偉大人格、崇高思想的高度概括。孫先生的偉大在于無私,在于為勞苦大眾服務。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其思想就是立國為私,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可說明這一點。“天下為公”一詞出于《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是儒家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翠亨村鳥瞰
《瞻仰孫中山先生故居》一詩,高度評價了孫先生的崇高思想與豐功偉績,表達了深切的緬懷之情,期望兩岸同胞繼承先哲的遺志,早日實現兩岸的和平統一。由那高大蒼郁的酸子樹,我們自然想到孫先生的偉岸形象;由那汩汩涌出的甘泉,我們自然想到孫先生的光輝思想。《瞻仰孫中山先生故居》一詩,藝術風格清逸典雅,情感表達含蓄內斂而又豐富濃郁,體現“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美感特征。而物化為書,甚為準確地表達了這種樸素而深摯的情感,構成清逸典雅的藝術意境。
書品為行書中堂,沈鵬為卓越的大草書家,風格險絕厚澀,雄秀高華;而此作為行草,更適宜表達莊嚴肅穆的情感,從意境而言,雄秀高華的特色比較突出。圓覽全篇,以樸素的語言,高美的意象,飛動的體勢,在我們眼前展現出一幅清氣流貫的如詩畫卷。書品語言仿佛用清風吹過、清泉洗過,無絲絲塵滓,朗現清純的本色之美。線條渾樸蒼勁,全幅以于右任的清雄為基,化入二王的清逸,米黃的率真,董趙的靈秀,飽蘊深情,縱意揮灑。沈鵬的書法語言極為豐富,對于體草書作過深入研究。于右任為孫先生的忠實追隨者,緬懷孫先生,以于體筆意來表達自然親切。書家采用筆斷意連之法,整幅給人以節奏鮮明、氣韻連貫之感,章法平實、婉約,抒情沒有大起大落,觀章見陣,氣清意朗,筆意靈轉,法度謹嚴,勁妍相濟,質厚與灑脫同在,凝煉共清雅齊飛,以神融筆暢、情韻兩勝及莊嚴、強健、拙樸、雄秀譽之,不為過也。觀其意象,我們仿佛隨書家走進了翠亨村,但見山坡之上,故居四周,蒼松翠柏,巍然屹立,仿佛滋沐到了那繁茂蒼翠的酸子樹灑下的一片陰涼,又仿佛看到翠亨村幽溪中的碧流在淙淙流淌,清澈見底,激起朵朵浪花。觀賞這一幅山蒼水秀的畫卷,自然想起“青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詩意。
沈鵬的書境高度的詩化,拿起筆寫出來的是字,而流出來的是魂,是一片赤誠的表達。藝術臻至抒情的自由極為艱難,這與運斤成風的技法是分不開的。技法不精,詩再美,文再佳,都不是書法,細品此作,略見端倪。觀其用筆,圓勁渾厚之美無疑來自篆籀中鋒,妍逸蕭散的雅韻取神于二王、蘇米,而其造型結體的古樸蒼勁,圓潤渾厚,從于體草書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細品斯作,融碑入草,柔中見剛,抽象的線條,或粗或細,或重或輕,婉轉翻覆,隨態運奇,骨力中含,意態婉約,瀟瀟灑灑,儀態萬方,都描述著一種清雅雄逸的格調。結字多取縱勢,如“青”“亨”“魂”“涌”等字,如蒼松頎長,如修篁裊娜,如驚蛇飛動;而“洋”“嘆”“酸”“動”“瞻”等字,多取橫勢,又經過變形夸張或移位等手法的處理,雄逸、穩重、詭譎,強化了情感的抒發而又自然生動。造型納奇詭于平正,寓謹嚴于疏蕩,收放兼施,揮灑自如,作品無絲毫劍拔弩張、刻意雕琢之意,行次、間距、呼應及單字結體皆十分純熟,點畫顧盼,左右呼應,趣味無窮,一絲不茍,筆筆到位,胸中有豐美難言之情感,而筆下多沉雄灑脫之態勢。用墨濃淡適宜,燥潤相間,與抒情深摯達到了一種高度的和諧。從整個境界而言,充實與空靈達到了有機的統一,一點一畫皆有情趣,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虛,創造了一個素潔清純、幽邃浩渺的藝術靈境。
沈鵬的行草佳構《瞻仰孫中山先生故居》,詩書為一,辭翰雙美,浩氣充盈,氣勢飛動,是一曲對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由衷贊美的頌歌,情真意切而樸素自然,激勵兩岸同胞更好地繼承先烈遺志,為統一大業作出應有的貢獻。試以小詩一首作結:
秀句清詞頌國魂,深情佇立翠亨村。
相期誓把金甌補,敬奠先賢酒一樽。
(作者系湘潭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