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之美在指尖上傳承不息
江南時報訊 剪、折、撕、刻、拼……開學之際,江蘇省軍區第三幼兒園的孩子們在非遺傳承人和志愿者的指導下,聚精會神地做著手工。在場的一位老師告訴江南時報記者,南京市印心澤物文化藝術活動中心(下稱“印心澤物”)在幼兒園開展的紙藝教學活動,深受孩子們喜愛。
印心澤物主要開展文化藝術的普及推廣、研究、輔導交流等活動,以非遺傳承人、社會民間匠人、新銳文創設計師為創作源泉和載體,充分挖掘傳統技藝與現代藝術設計相結合的手作體驗項目,旨在通過手工活態體驗的方式,從知識、技能和活動三個維度進行非遺的全民藝術教育與普及。
中心創新式引入“導師+青年志愿者”形式,實現“老—中—青—小”傳承式的非遺文化發展模式,通過“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非遺進商場”“非遺助老”等多個項目板塊,實現手工的傳承與傳播,為傳統手工技藝賦予新時代的社會價值。
立春有秦淮花燈、雨水有南京絨花、大暑有金陵折扇……三年來,印心澤物在南京市文化館運營藝空間·手造坊,圍繞“節日·二十四節氣”主題開展系列活動。春夏秋冬,四季輪回,節氣日前后,孩子們身著漢服,在非遺傳承人、非遺研學導師、大學生志愿者的帶領下,沉浸式體驗二十四節氣非遺課程。印心澤物創始人、理事長李蕓說,該課程體系整合了南京地方傳統工藝、民俗活動和現代文創,旨在讓更多南京市民感受到來自南京的非遺藝術和文化自信。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需要從小在孩子心中播下非遺保護的種子。”李蕓介紹,印心澤物聯合玄武區少兒圖書館,進行“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推廣,現已覆蓋玄武區孝陵衛街道、新街口街道、梅園新村街道等20多個街道社區。
一手牽著孩子,一手牽著老人。印心澤物在金陵老年大學生活藝術系開展創意手工課程,教授老年群體學習非遺手作。在衍紙藝術、創意手工折紙、麥稈畫、掐絲琺瑯等系列非遺文創課程中,老人們通過學習,活態化體驗感受非遺手作在現代化設計下的創意呈現,給老年生活增添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氣息。他們紛紛感慨:“原來我們的老年生活還可以這么豐富!”
為向更多人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手工藝,印心澤物除了積極參與學校、政府組織的相關活動,還在諸多大型商超開展金陵百工文化節、風箏節、非遺課堂、民俗體驗等非遺文化活動,包括與中國科舉博物館一起宣傳科舉狀元文化,收獲眾多好評,累計參與體驗人員上千名,輻射市民人數超5萬。
為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格局,我省舉辦第二屆江蘇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采購大會。此次江蘇文采會通過線下展覽與線上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在現場展覽的同時,將在國家公共文化云、江蘇公共文化云平臺線上展示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需雙方機構、空間、產品、服務等信息。
李蕓認為,在當前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公共文化云“趕大集”平臺憑借其獨特的功能和優勢,不僅有效地升級了文化服務,拓寬了服務渠道,還在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和文化消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一個社會組織,我們能通過平臺,將更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推薦給消費者,滿足他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國家公共文化云‘趕大集’平臺不僅是一個展示和銷售的平臺,更是一個促進創新、拓展市場的有力工具。”她告訴記者,印心澤物將繼續借助這一平臺,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
“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在普及推廣、研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希望將文化之魅力以活態體驗傳承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與參與。”李蕓表示,下一步,印心澤物將深化產品研發與創新,繼續加大產品研發和創新的投入力度,推出更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同時積極尋求與更多合作伙伴的合作機會,拓展市場渠道,實現業務多元化發展。
(江南時報記者 張梓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