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雪”織就蘇州絲綢縷縷文脈
走進蘇州絲綢博物館,眼前是一片經緯織就的江南風景:凝聚匠心智慧的古代織機,精妙絕倫的絲綢織品,琳瑯滿目的絲綢文創……絲綢文化產業已成為蘇州當前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產業。在這片豐饒廣袤的江南熱土上,孕育了一批弘揚發展蘇州傳統絲綢技藝、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特色企業,蘇州太湖雪絲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湖雪”)便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近年來,太湖雪立足“一根絲”,做大做精傳統絲綢產業;同時又跳出“一根絲”,以創新驅動產業不斷升級,織就蘇州絲綢“金名片”。
篳路藍縷
攻克傳統工藝兩大弱點
震澤蠶桑好,最佳臨太湖。2002年,創始人胡毓芳懷著對絲綢純摯的熱愛,在蘇州市震澤鎮創立了“太湖雪”品牌,開啟了“用絲綢改變生活”的發展之路。
胡毓芳在生產過程中發現,傳統工藝生產的蠶絲被透氣、輕柔、舒適,但是容易板結發硬,使用時間長后絲綿容易移位、糅合和變形。“板結是因為絲膠遇到人的體溫粘起來了,所以蠶絲被會發硬。移位是因為手工剝綿制成的綿兜絲不夠長,再加上生產中手工拉被子的時候用力不均勻,導致被子一塊厚一塊薄。”胡毓芳意識到,如果不解決這兩大“卡脖子”的先天弱點,蠶絲被產業就難以發展壯大。
為此,胡毓芳專程拜訪了多位絲綢前輩,并與蘇州大學蠶桑研究所的專家們展開研究探討,尋求問題解決辦法,最終發現:針對移位問題,可用機器抽絲替代手工剝綿,制成的綿片絲長度足以滿足消費者需求;針對板結問題,可在機器抽絲過程中脫膠。在成功攻克兩大弱點后,針對傳統蠶絲被難以洗護的難點,胡毓芳和蘇州大學蠶桑研究所再次合作開發“可水洗蠶絲涼被”。從此,蠶絲被的命運被徹底改變,得到迅速推廣和普及。
“我從事的是‘一根絲’的實業。別人是十年磨一劍,我是十年磨一絲。”回憶起創業路上的滿途風雨,胡毓芳動情地表示,正是靠著苦干實干、堅韌不拔、篳路藍縷的精神,太湖雪從“一根絲”起步,化艱難險阻為腳下的踏腳石,經過20年的迅速發展,如今已成為集研發設計、生產加工、品牌推廣、渠道建設和銷售服務為一體的新三板上市企業,通過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江蘇省電商示范企業、蘇州市“專精特新”示范中小企業等資質認證。“太湖雪”品牌更是走進了千家萬戶,榮獲中國十大絲綢品牌、全國繭絲綢創新品牌、江蘇精品、蘇州市知名商標等榮譽稱號。
創新發展
跨界聯名引領國潮新時尚
“創新不一定是高精尖,傳統產業也可以創新,更需要創新。”太湖雪在工藝革新、產品創新上不斷尋求突破,積極引進技術人才,注重科研平臺打造,陸續建成了江蘇省工業設計中心、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企業技術中心三大省級研發機構。圍繞“一根絲”,太湖雪共獲得3項發明專利、67項實用新型專利、100余件商標。同時公司積極參與起草國家標準4項、行業標準1項、團體標準2項,參與制定的7項標準均已頒布實施,助力行業健康良性發展。
同時,太湖雪積極應用最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創新發展模式。如今,走進太湖雪的工廠,早期的作坊式生產模式早已被現代化智能生產車間取代,質樸的拉綿桌旁是一排排數字顯示屏和智能化信息采集與計件系統,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得到完美的交融。伴隨著電商時代的來臨,太湖雪主動擁抱互聯網,將產品推銷到全國乃至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2013年,太湖雪亮相土耳其“中國絲綢展”;2015年,太湖雪成為第53屆世乒賽官方唯一指定絲綢品牌,為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定制絲綢“國禮”;2016年,太湖雪掛牌新三板,成為蘇州蠶絲被行業第一股……
如何讓蘇州絲綢文化煥發新的活力?太湖雪選擇與博物館、景區等“跨界聯名”,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手工藝的魅力:聯袂蘇州博物館,以絲為媒推出繼承“更蘇州”文化基因的系列產品;首家絲綢體驗快閃店“繭曰生活”進駐拙政園;與頤和園跨界合作,推出夏日睡眠系列產品;與喜馬拉雅聯名的絲綢文創“運河印象”于蘇州絲綢博物館內展出。
胡毓芳(左一)指導繡花工人
科技養蠶
帶動鄉村發展“興農富民”
“我們做著‘一根絲’,也要跳出‘一根絲’。”胡毓芳告訴記者,近年來,太湖雪依托鄉村振興和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不斷加大現代農業布局,推動科技養蠶,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和綠色可持續發展,串起了一條科技養蠶、蠶絲工業、絲綢產業融合發展新“絲路”。
“恢復蠶桑生態,給蘇州絲綢留下一縷文脈。”目前,太湖雪已建成700余畝集約化、現代化的科技養蠶示范基地,正通過與大學及科研機構合作探索優質蠶品種改良及規模化飼養、蠶桑生態安全種養技術等研發,從而推動種桑養蠶產業升級。“如果把絲綢產業比作一棵桑樹,種桑養蠶就是樹根。”作為全國勞模的胡毓芳表示,現在太湖雪正致力于保護好蠶桑的“根”,用科學養蠶留好絲綢的“根”,再現古鎮千畝桑田的盛景。
在太湖雪等一批領軍企業的帶動下,震澤這個“中國絲綢小鎮”的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出現了年產值達15億元、包含兩三百家蠶絲企業的產業集群,解決了兩萬余名農民的就業,開辟了江南農村“興農富民”的特色發展之路。
“做大蠶桑農業,做精蠶絲工業,做優絲綢品牌。”太湖雪以“一根絲”織出了傳統特色產業不斷創新發展之路,也織出了復興蘇州絲綢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瑰寶的美好藍圖。
(文化產業周刊記者 姬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