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有這樣一家戲曲劇團,通過持續創新體制機制,線上線下多元發展,為眾多面臨生存困境的戲曲劇團提供了一個精彩的生存樣本——
他們狠抓舞臺精品,每年進劇場、進校園、進鄉鎮、進社區,演出高達200場;他們整合全省戲曲資源,打造“大錫劇”概念,并建起攝影棚,跨界拍攝戲曲電影;他們打造沉浸式戲曲產品,將舞臺從劇場搬到南京夫子廟風景區……
日前,記者走進江蘇省演藝集團錫劇團,試圖以他們的發展故事為樣本,探尋文藝院團在新時代的活力密碼。
機制一變贏得“滿堂彩”
9月16日,作為紫金文化藝術節新創舞臺會演劇目之一,大型紅色錫劇《劉胡蘭》在宜興人民大劇院成功演出,在當地掀起了一股紅色旋風。讓觀眾難以想象的是,在排練《劉胡蘭》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劇團利用晚上的時間還完成了近30場在各地的演出。
如此高頻率的演出,對于省錫人來說是常態,一年多達200場的高質量演出,是其創新創造活力的注腳。作為全國率先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的院團,近年來,省演藝集團錫劇團通過持續創新體制機制,演出場次、演出質量、經營收入等重要指標大幅提升,在院團管理、藝術創作、分配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創新實踐。
作為江蘇的地方戲,錫劇劇本以才子佳人戲為主,但縱觀近年省錫的舞臺作品,卻展現出一番全新面貌:《董存瑞》《劉胡蘭》聚焦紅色題材,創新、拓展紅色創作新空間;《云水謠》《追夢路上》以現實主義質感,傳遞時代楷模的精神感召力;《大風歌》首次用優美的江南音韻表達雄渾的大漢氣度,而今年他們還將重點打造《蘇東坡》,助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這些舞臺精品劇目,有的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有的入選“江蘇戲曲名作工程”,有的則獲得省文華獎“優秀劇目獎”、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紫金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等多個榮譽,形成了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藝創作生產體制機制。
“全省的錫劇團要擰成一股繩,通過‘合作共生’實現雙贏”,省演藝集團黨委副書記、錫劇團團長周東亮首次提出“大錫劇”概念。
6年前,省錫與常熟市錫劇團聯合打造新戲《俠醫繆希雍》。當時常熟市錫劇團已多年沒排新戲,在人才、設備上都極為短缺。省錫主動與常熟市錫劇團合作,周東亮親自上陣助演,導演、作曲、伴奏、舞美等也都由省錫全力承擔。一個瀕臨“破產”的基層劇團,就這樣被激“活”了。
此后,省錫加快了與各地錫劇團合作的步伐,先后與張家港、無錫、靖江、南京、東臺、鹽城等多地合作創排劇目。一方面強強聯合,如周東亮與張家港市錫劇團主要花旦董紅合作《云水謠》,與江陰市錫劇團主要花旦徐惠合作《徐霞客》;另一方面,省錫還將劇團的優秀力量輸送出去,如省錫的季春艷在無錫市排演的《追夢路上》飾演時代楷模黃文秀,湯達在靖江市錫劇團排演的《望岳情》中出演民族英雄岳飛……
“大錫劇”的理念和生產方式,一方面集聚了全省錫劇的優勢資源,包括題材、人才、項目、舞美等,進一步激活了省錫劇團的藝術生產能力和行業帶動能力,帶來了劇團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通過和基層劇團合作,全省錫劇創作的平均水平大幅提升,涌現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周東亮說,“大錫劇”概念還有另一層含義:真正的“大”是能大能小、靈活操作。同樣一部戲,可排演大劇場版、室外版、巡演版等多個版本,依據演出場所、規模、風格等不同要求,采取多種組合和演出模式,“大劇院里能演,大篷車上照樣也能演。”
多元拓展打通產業鏈
“咔!”宜興徐舍鎮影視基地,隨著導演劉學忠的一聲令下,由施夏明、單雯主演的昆曲電影《牡丹亭》順利殺青。
打通戲曲產業鏈,多元化經營,是省錫發展的又一大亮點。
自2016年拍攝4K錫劇電影《珍珠塔》以來,省錫已先后攝制完成了《喜團圓》《衣冠風流》《皮秀英四告》《運之河》《鑒真東渡》《紫砂夢》等8部戲曲電影,涵蓋錫劇、瓊劇、揚劇、歌劇等各劇種。昆曲電影剛拍完,眼下又有黃梅戲等多個戲曲電影拍攝項目在籌備之中。
“當初也是迫不得已,才租了廠房自己干!”談起省錫的影視化探索,周東亮感慨萬千。
2015年,周東亮帶著600萬元興沖沖趕到上海,洽談錫劇電影《珍珠塔》的拍攝事宜,卻被對方潑了冷水:錢不夠,你回去再想想辦法!
手上的600萬都是好不容易湊來的,哪里還有錢?一向敢闖敢拼的他第一次生發了自己拍電影的念頭。
從南京電影制片廠“拉”了一支攝像、燈光、舞美、導演的專業隊伍,又跑遍大大小小的地方,最后挑中了宜興徐舍鎮一個占地一萬平方米的廢棄老廠房。
“高度、大小,都太合適了!”他很快將這里租了下來,并按照戲曲的審美特質和現代化影棚的標準進行改造,并于次年完成了戲曲界第一部4K電影《珍珠塔》的拍攝。
之前有人擔心,戲曲本就小眾,花錢搭建戲曲攝影棚,錢會不會最終打了水漂?但周東亮很自信:十年后我們可以再看!
還沒等到十年,戲曲影視基地就已經實現了良性運轉。更重要的是,它給省錫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讓省錫開始用敏銳的眼光,去捕捉戲曲市場更多的“商機”。
去年3月,省錫下屬的江蘇曦江南影業有限公司成立,除戲曲影視的拍攝、制作、發行外,還開始承接省內外多個戲曲院團的舞美、布景制作。
拓展產業鏈,不僅給劇團增加了額外收入,還徹底打開了“戲曲+”的新思路。
“戲曲和養老能不能結合?比如通過唱念做打的戲曲學習,實現老年生活的華麗轉身?”
在周東亮看來,戲曲歸根結底是一種文化審美和生活方式,只有全方位扎根生活的各個領域,劇團發展才能枝繁葉茂。
去年,省錫曾經在南京愚園打造了一場名為“金陵幻夜·意境愚園”的沉浸式演出,接下來,他們在文旅融合上又將邁出新步伐。
周東亮給我們描繪:未來在夫子廟景區,游客可以到鈔庫街21號秦淮·非遺館看小劇場演出。劇團將為夫子廟景區量身定做專屬的故事,讓全國各地的游客走到這里,可以駐足下來,用戲曲的方式觸摸夫子廟的歷史和文化。
更多的想象力將被打開。
廣納賢才造就競爭力
再好的理念,沒有一支優秀的團隊去執行,很難實現。在人才培養體系上,省錫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學。
周東亮認為,只有企業賺錢了,員工口袋鼓起來了,他們才能安心搞創作,去“追光”,去體現個人價值。為此,劇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獎勵機制。在省錫,不管是老演員還是年輕演員,只要足夠優秀,就可以挑大梁唱大戲。就拿武生這個行當來說,因為武生演員是吃“青春飯”的,平常練功吃苦不說,還容易受傷,所以各大戲曲院團普遍缺武生。為培養武生,尤其是讓00后踏踏實實練好基本功,團里還設置了專項補貼:練一天功,補貼100元,一個月天天練功,無形中就多了3000元收入。
人才是企業發展最核心的競爭力。在周東亮看來,包容和吸納人才,也是企業的一種底氣。“今天的年輕人你一味說教他們是聽不進去的,不妨讓他們出去‘碰’,碰過了才會更加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舞臺。”
如果把一個企業比作有機體,那么每個人就是這個有機體的“細胞”。省錫給每個員工提供多元發展的平臺,員工在自我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反過來促進企業的再生長。
周東亮坦言培養一個演員不易,所以省錫從一開始到戲校招生,就注意讓這些孩子全面發展,“不把他們定死在某一個行當或者方向,定死了可能會僵掉。不給定位,畢業出來看,看個頭趨勢、看變聲后條件、看形象、看性格……”他認為一個演員最終能不能成為角兒,除了努力,還需要看天賦。所以省錫給大家提供多元發展、施展其他才能的平臺和機會,比如嘗試寫劇本,參與運營公眾號和戲嗨APP,跨界影視創作……
觀眾群體的培育同樣重要。早在十年前,周東亮就在江陰開辦“小錫班”,將錫劇學習融入到學校藝術教育中,如今“小錫班”已達50個,錫劇火種遍布無錫。一方面,多名優秀苗子已被省、市錫劇團定向招收成為錫劇傳承人,另一方面,通過一個孩子的學習,帶動了一個家庭對錫劇的熱愛。
“戲曲不光是演給老年人看的,我們更需要培養戲曲未來的觀眾。”周東亮說。 文化產業周刊記者 陳潔
刊發于《新華日報文化產業周刊》第2期 (2021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