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讓春聯“跑”起來,讓文化“動”起來。在2023年南京地鐵掛春聯活動成功舉辦的基礎上,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聯合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江蘇省楹聯研究會和江蘇六市地鐵集團等單位,攜手舉辦2024“龍騰神州”江蘇六城地鐵掛春聯活動,活動范圍由南京擴大到江蘇開通地鐵的蘇州、無錫、常州、徐州、南通六市,匠心打造流動的城市人文風景,詮釋文化景象的蓬勃多元,體現文化脈動的生生不息,彰顯堅持文化自信自強的高度自覺。
楹聯國粹“進鐵龍” 翰墨揮毫“別樣情”
2024“龍騰神州”江蘇六城地鐵掛春聯活動征聯啟事一經發布,來自全國各地的楹聯愛好者文思泉涌,揮灑筆墨,創作并投送了一大批優質的楹聯作品。其中,有幾位為南通地鐵創作楹聯的投稿者,向江南時報記者講述了他們創作背后的故事。
“玉兔歲月如詩,大美江蘇留福韻;金龍時光似寶,靚麗南通創未來。”趙俊武是來自云南的一名退休教師,同時也是中國詩聯家協會會員。他歷來愛好楹聯創作,退休后多次參加各類楹聯征集比賽。“此次我為南通創作的楹聯,上聯意指江蘇人民不負兔年歲月,同心協力,振興江蘇,造福一方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下聯則暗含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理念,告誡人們龍年光陰寶貴,我們要珍惜時光,發揚奮斗和奉獻精神,共同去創造南通乃至整個江蘇的美好未來。”趙俊武說。
南通地鐵“清風號”列車 尤煉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萬石谷,粒粒積累;千丈布,根根織成。趙俊武的楹聯創作生涯發軔于初中,彼時的云南農村,每逢起房蓋屋、紅白喜事和節日,都盛行寫、貼各種楹聯,而這些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趙俊武的楹聯創作。“創作這些楹聯,講究對仗和平仄外,其內容既要因人、因事而異,又要符合生活實際。只有用新穎獨到的亮點去展示與眾不同的特色,才稱得上是一副好聯、妙聯、奇聯。”
趙俊武表示,本次江蘇六城地鐵掛春聯活動主題“龍騰神州”中的“龍”,一語三關:既明喻甲辰龍年,又暗喻龍的傳人,還暗喻地鐵巨龍。“讓春聯‘跑’起來,讓文化‘動’起來”,符合地鐵站的工作和生活實際,具有春聯征集的特色和亮點。這種別具一格的征聯方式,在全國為數不多。讓楹聯愛好者圍繞城市歷史文化和地鐵站點特色文化創作春聯,有利于彰顯中華傳統文化魅力,有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安杰來自河北省邢臺市,是參與此次活動投稿的“先行者”。身處異地的他,滿懷對江蘇發展的欣羨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欣然參加了這次楹聯“盛會”。
“笑煞張騫能梯海,從此列子不御風。”安杰表示,他創作此聯時連用兩位歷史人物,暗喻南通地鐵。漢時張騫“鑿空瀚海”,連通中亞,為絲綢之路的開辟立下汗馬功勞。傳說中的隱士列子能乘風而起,游遍天下。“但如果他們能看到今天風馳電掣、舒適宜人的地鐵,一定會樂意嘗試這種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
問及此次創作亮點,安杰表示與此前所作的作品大有不同,不同點在于此次全是虛寫,而非實構。“任何寫實的筆墨都不足以展現南通地鐵的風姿,并表達我的激動之情。我認為一副好的楹聯不僅要音律優美,對比精良,更重要的是必須富有振奮人心的正能量,這樣才能傳之久遠,有益社會。”
師道如水,潤萬物而無形無聲。作為一名教師,安杰表示今后將在學校教學中普及更多的楹聯知識,并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大賽,默默地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光發熱。
“我是安徽人,江蘇是我們的鄰省,風土人情有很多相似之處,很樂意參加江蘇的征聯賽事。”潘可玉是安徽無為市無城鎮的一名建筑工作者,之前偶然看到的一本楹聯書籍,讓他對楹聯產生了濃厚興趣,業余時間他經常研習創作,以此為樂。
“江海比鄰,賞別樣風光,滿城春色呈祥瑞;城鄉逐夢,著輝煌事業,萬戶歡聲慶太平。”對于此次投稿的這副楹聯,潘可玉解釋,南通東抵黃海,南望長江,地理位置優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別樣風光給南通帶來了無限生機。
“我覺得一副好的楹聯,要切題,文通意順,作者要寫出自己的感受,情景交融。非常感謝江蘇這次為六城地鐵征聯,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和發揚。作為一個楹聯愛好者,目前我還在努力學習中,期望自己以后能創作更好的作品,更多地發現楹聯之美,感受楹聯之樂。”潘可玉說。
(江南時報記者 張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