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消保委發布居民消費意愿與維權認知調查報告
線下文娛消費需求增長 國內游成首選
3月15日,江蘇省消保委發布《2023年江蘇省居民消費意愿與維權認知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在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之下,消費者更關注生活品質和健康,線下餐飲、文化娛樂、旅行迎來熱潮。
居民消費理念趨向理性
線下文娛消費需求增長
調查顯示,居民未來生活信心顯著提高。根據消費者反饋,超四成居民認為未來一年收入會增加,對比2020年疫情初期,這一比例僅有3.9%。42.28%的居民表示未來一年會增加消費,居民消費意愿有所提高。此外,走訪發現,餐飲行業生意有所好轉,旅游業逐步恢復,商場消費回暖,商場花式促銷攬客,商家信心明顯提升了。
測評結果顯示,在消費理念方面,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消費者品質化、個性化的品牌消費觀念增強,超七成居民重視生活情調與個性消費,近八成居民愿意為自己的興趣消費買單。綠色低碳消費理念被更多人認可,超八成居民表示愿意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未來一年,“賺錢”成為很多人生活的重要關鍵詞,消費者更加理性,更為關注性價比。面對多樣化消費選擇,消費者也更加明智,會主動學習消費知識,科學選擇消費內容。
在消費需求方面,線下餐飲、文化娛樂、旅行迎來熱潮。未來一年,37.39%的居民打算增加線下餐飲消費,近五成居民對線下演出感興趣。國內游成居民首選,境外游仍處觀望階段。老年游回溫,“退休長者”成出境游主力軍。
針對國貨消費,經濟騰飛、民族自信和國貨品質的不斷提升助力國貨品牌綜合競爭力提升,消費者更加喜愛帶有中國標簽以及中國文化元素的產品。在商品質量、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52.17%的居民更傾向于國產品牌。其中,年輕消費者是購買國產品牌的主導力量,性價比和品質是國貨重要競爭優勢。
遇到消費難題
多數消費者選擇主動維權
《報告》顯示,半數居民傾向于線上消費,但是近五成消費者反映商家投訴入口難找,人工客服難聯系。此外,商家不合理條款、退卡退費難、商家和平臺推諉責任、大數據殺熟等都是消費維權的重要阻礙。對預付式消費,霸王條款、商家跑路、質量問題是消費者的主要擔憂。
遇到不公平的對待時,52.84%的居民通常會維護自身的權益;有39.56%的居民會看具體情況做決定。12315和12345等政務熱線是居民主要維權渠道。56.38%的居民選擇撥打政府投訴熱線(12345/12315)進行投訴;47.45%的居民選擇向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消費者協會)尋求幫助。調查結果顯示,也有部分消費者維權意愿不高,原因主要在于,部分消費者認為投訴沒有作用或損失較小不值得維權;部分消費者不知道去哪維權甚至無法意識到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心”“新”“信”“芯”
四維度提振消費市場
記者了解到,針對調查發現的問題,江蘇省消保委圍繞蘇“心”、蘇“新”、蘇“信”和蘇“芯”四個維度,從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和突出江蘇特色四個方面提出建議:
促進蘇“心”消費,讓消費暖起來。一方面,針對性發放消費券,通過政府買單刺激居民消費熱情,并合理購買公共服務或產品,降低大眾基本生活消費占比,促進消費升級,優化消費結構。另一方面,多措并舉穩住市場主體,強化就業幫扶,提高居民收入,增強大眾消費能力。
推廣蘇“信”消費,讓誠信亮起來。通過強化市場經營活動監管,引導企業誠信經營,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嚴格查處;完善投訴信息公示機制,引導全省線下經營者積極響應線下實體店無理由退貨承諾。通過強化消費維權隊伍建設,提高維權工作水平,推進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決,構建政府監管、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消費者參與的消費維權社會共治格局。
培育蘇“新”消費,讓經濟活起來。一方面,通過創新基礎消費,促進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擴大消費運用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增加新消費供給,提升消費供給的適配性。另一方面,多渠道拓展文商旅消費,做強“首店經濟”和“首發經濟”,打造特色商業街區,促進夜間經濟發展,構建消費新格局。
打造蘇“芯”消費,讓發展更具特色。結合省內城鄉特色,提升農產品質量,做強龍頭產業;利用數字科技,暢通農產品產業鏈;發展周邊游、鄉村游,延長鄉村產業鏈。此外,建議發揮本地產品和服務的性價比優勢,挖掘IP價值,孵化江蘇特色品牌,打造江蘇精品消費品牌矩陣,幫助企業創新破圈,促進居民消費提質擴容。
(江南時報記者 錢海盈 殷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