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安到蘇州,鑄就中華文明新輝煌
周禮秦制,漢風唐韻。古都西安萬千氣象,綿延傳承,弦歌不絕。
小橋流水,粉墻黛瓦。人文蘇州風光旖旎,江南文脈,貫通古今。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7月6日,總書記在蘇州考察時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放眼蘇州和西安兩座城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生生不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鑄就了中華文明新輝煌。
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 大唐不夜城供圖
由“設計圖”變為“實景圖”
中華優秀文化撐起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
頭梳雙鬟望仙髻,羅裙同色簪步搖。在西安街頭巷尾,穿著漢服拍照打卡的姑娘隨處可見。記者來到西安步行街大唐不夜城,“有何名唐”“大唐芳華”等漢服店鋪已成規模,貼花鈿、點絳唇、戴發簪……搖身一變,仿佛剛從杜甫的《麗人行》中走出來。
漢民族傳統服飾文化體系是一項具有現代文明性的傳統文化,其便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中起到促進作用。“新設計的漢服比古代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改良后也更加輕便,深受中外游客的喜愛,不少人來西安都要嘗試一下漢服變裝。”一家漢服店店員說。
不同于西安盛唐風流,乘著搖櫓船在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河道里漂蕩,江南氤氳的水汽,在頭頂掠過座座青石古橋壁上留下墨色印記。不遠處,評彈悠揚,“城里有園林,城外有水鄉,春季里杏花開,夏日里荷花塘……”蘇州市評彈團青年演員吳嘉雯、張怡晟正在表演傳統評彈開篇《蘇州好風光》。
一架繡繃,一縷絲線,蘇繡代表性傳承人盧建英在一家商鋪內巧手翻飛,制作新作品《桃花太平鳥圖》。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平江路考察,盧建英向總書記展示了兩幅作品,總書記稱贊道:“中華文化的傳承力有多強,通過這個蘇繡就可以看出來。像這樣的功夫,充分體現出中國人的韌性、耐心和定力,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平江路上,蘇繡、緙絲、制扇技藝、評彈等眾多非遺項目比比皆是,網紅店開在老宅之中,古老非遺和潮流飾品擺放在同一櫥窗,評彈聲與吉他聲交相呼應。
“在蘇州,退休老人聽評彈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一年210場長篇演出讓他們老有所樂、老有所依。”吳嘉雯告訴記者,演員要傳承,聽眾也要傳承,她在學校開展評彈拓展課,即便孩子們將來不吃評彈這碗飯,也能讓他們成為評彈的潛在觀眾。
“蘇州傾力打造‘江南小劇場’,進社區、進街道、進景點、進校園。年輕人到平江路,到山塘街聽評彈,似乎成為一種時尚,如果沒有喝一杯茶、聽一段評彈,就像沒來過蘇州。”吳嘉雯在見到總書記時,激動地表示“希望將‘中國最美的聲音’傳遞出去”。
多元文化和潮流氣息與姑蘇古城形成奇妙的張力,共同織就精美絕倫的城市“雙面繡”。在蘇州工業園區李公堤的姚建萍刺繡藝術品牌館,可以看到融入現代蘇繡生活美學理念的手工繡品。聯合騰訊王者榮耀推出蘇繡“王昭君”皮膚、在阿里巴巴“鯨探”平臺發售蘇繡數字藏品、與寶馬汽車共同打造7系華彩輝耀典藏版緙絲內飾……姚建萍女兒姚蘭認為,跨界品牌合作推動了蘇繡守正創新和產業振興雙驅動,為傳統非遺文化創新發展提供了樣板。
蘇州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 視覺江蘇供圖
用“融路徑”激活“新業態”
提振文旅消費
“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蘇州的至高評價,也是最大鼓舞和激勵。
環繞金雞湖,古城24米高的天際線與工業園區450米高的天際線對比形成亦古亦今、和諧統一的城市輪廓。
時下,年輕消費者的“文化歸屬感”和“國潮認同”愈發凸顯,對沉浸式、強交互等數字化消費需求逐漸升級,推動文化供給走向“體驗式”,強調“傳播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作出部署,蘇州搶抓文化數字化戰略機遇,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已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以“國潮”賦能城市文旅,打造姑蘇二十四集、“虎丘奇妙夜,尋夢山塘街”沉浸式夜游等新玩法,摸準精品文化“創新脈”,展現夢里水鄉的“蘇式美學”。
古風少年“江南”偶遇熱情的挑擔小販,在水網密布的街巷中穿梭,這些場景來自“云游蘇州”APP,由蘇州云游驛站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參與研發,依托數字孿生技術,深挖蘇州歷史文化,讓游客在文旅元宇宙休閑街區感受水鄉美景、人文故事、云端購物等多功能體驗,是科技、藝術、文化與消費的高度融合。
“云游蘇州”擴版上線
“企業正在加大研發力度,持續拓展‘云游蘇州’地圖,未來將植入虎丘、拙政園等文旅新場景。”據企業負責人高蘇新介紹,“云游蘇州”打破時空限制,以鈕家巷為背景,設立虛擬工匠集市,匯集蘇工蘇作精品,游客可以邊逛邊買。“文化是螺旋式迭代前進的,許多文化產品結合傳統文化進行二次創作,變成新風尚,為城市發展、市民生活、文物保護等方面帶來提升,這是未來產業升級的走向。”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蘇州文旅行業勢頭強勁,迎客超1781萬人次,位居全省第一。據姑蘇區平江街道消息,古城“商圈+景區”互聯互通效應明顯,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累計接待游客107萬人次,其中10月1日最高客流量達17.2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
讓文物不再躺在庫房里“沉睡”,長安市井生活也變得可知可感。3月24日,“千年中國看西安”2023西安(蘇州)文化旅游推介活動在蘇州舉辦。現場,長安十二時辰帶來的日晷、印有唐元素的杯墊、通關文牒、手工制作的鯉魚燈等文創產品讓蘇州市民愛不釋手。
“我們希望通過展示長安十二時辰品牌形象,提高街區在長三角地區的知名度,借勢今年文旅熱度,促進街區與長三角地區的文旅行業的交流與合作。”該景區工作人員表示。
9月13日,記者來到全國首個全唐市井文化生活沉浸式體驗地——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逛市集、觀舞樂、賞大唐音樂……沉浸式感受唐朝市井文化生活。該街區深耕唐文化底蘊,開啟夜間經濟新浪潮,激發文化消費熱情,以文旅深度融合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現已成為西安乃至國內現象級的文旅IP。
流光溢彩的大唐不夜城更是西安盛唐文化的名片,火遍全網的“盛唐密盒”笑聲連連,“貞觀之治”展現昂揚的沙場奮戰,“華燈太白”凝結李白的不羈詩情,“不倒翁小姐姐”搖出長安女子柔情……來自湖北武漢的黃女士是第一次來到大唐不夜城,在她看來,這里打造的文旅場景完美地將歷史延續,滿足了她對古人的想象,“就像回到了2000年前的長安”。
如今,豐富多彩的旅游文創產品數不勝數。蘇州博物館別出心裁,將釉里紅搖鈴尊制成鏤空琺瑯書簽;西安城墻融合數字+旅游+文創特點,將永寧門做成“3D立體便簽”,建立“長安IN”文旅數字平臺。據大唐不夜城主題文創旗艦店店員介紹,不倒翁擺件、盲盒、書簽等百余種衍生文創在游客中非常暢銷。千百年前放在玻璃柜里的文物,正以別樣形式“走入”尋常生活中……
記者在西安大唐不夜城街區和蘇州工業園區歐瑞動漫采訪
將“大寫意”繪成“工筆畫”
“文化出海”揚帆啟航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利于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年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不斷深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由愿景變為現實。
8月30日至9月1日,中國—阿拉伯國家動漫產業論壇在蘇州舉行。6年前,中沙合拍的首部電視動畫《孔小西和哈基姆》在沙特阿拉伯國家電視臺播出,在當地掀起“中國熱”,播撒中沙友好的種子。
2500年歲月沉淀的江南文化氣韻,為蘇州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動漫產業揚帆出海背后,彰顯蘇州文化產業的勃勃生機。
記者從蘇州市委宣傳部獲悉,蘇州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推動全市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的若干措施》,歐瑞動漫、奧拉動漫等10家企業入選2021-2022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名單,全市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達20家。蘇州本土企業原創動畫片《多多的童話》入選“一帶一路”文旅產業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名單,成為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典范案例。
作為蘇州文化產業“走出去”的代表作,《孔小西和哈基姆》既展現中國的美食、服飾、武術文化和沙特阿拉伯的風土人情,也實現了中國動漫在沙特阿拉伯“從無到有”的突破。
“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共建中外文化交流橋梁”,歐瑞動漫副總經理趙赟表示,團隊積極實踐“文化走出去”戰略,以“美美與共”為主題,做好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展現包容、開放、友好的中國形象。“《孔小西和哈基姆》在沙特上映后,團隊再訪沙特,街邊的孩子興奮地向我們展示動漫里的中國功夫。透過動漫,中國觀眾看到了沙特的街景,沙特觀眾也以此為窗口,了解到一個更為真實的中國。”
六七年前,沙特的動畫文化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今趙赟再去沙特,驚喜地發現沙特文化產業發展有了很大變化,“我想,中國為沙特文化產業復興和崛起,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據介紹,本次中國—阿拉伯國家動漫產業論壇結束后,一些未來項目也將落地,歐瑞動漫將打造“孔小西+”系列,與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約旦等國家電視臺合作,助力中阿文化合作開新局。
萬里絲綢之路,溝通東西,跨越古今,是文明的紐帶。陜西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和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門戶。
位于西安市大慶路與棗園東路三岔口,“絲綢之路群雕”映入眼簾,幾名長安人與波斯人牽著駱駝,將絲綢、瓷器、茶葉等貨物運往西域。凝望群雕,如瀏覽一幅飽經滄桑的絲路歷史畫卷,令人肅然起敬。
今年5月18日晚,西安曲江新區的大唐芙蓉園舉世矚目,在這里舉行了中國—中亞峰會歡迎儀式和歡迎宴會。據介紹,十年來,陜西成功舉辦8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7屆西安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博覽會、3屆世界文化旅游大會。“國風·秦韻”陜西文化周、非遺精品展等一批文化交流項目在海外引起強烈反響。
經濟發展活化千年文脈,各種音符在蘇州與西安雙城之間構成一曲和諧動聽的交響樂。兩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正在扎根“文化脈絡”、高揚“數字之帆”、抒寫“國際表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西安蘇州“雙城記”特別報道組
本文得到西安日報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謝!
【評論】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廣結天下之“友”
□ 張東海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這句古語,生動闡述不同文明間相互借鑒學習的意義與重要性。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明自古以來的開放姿態與包容胸懷。站在新起點,我們須秉持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心態,更加積極主動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作為國家文化名城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西安與蘇州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上有著深厚傳統與獨特優勢。當下,兩城正以挺膺擔當的姿態走在前列,用開放交流的心態與實行,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廣交天下之“友”,使自身成為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展示窗口。
以文藝交流為橋梁增加“知心好友”,在共情共鳴中更好傳播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故事。“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藝術是一種具有普遍感染力的表現形式,能夠吸引不同國別的人們跨越山海、雙向奔赴。好的文藝作品是一個城市綜合實力的代言。一場《夢長安》舞臺劇,讓國際友人沉浸式領略了唐文化的博大恢宏,直觀感受西安城墻的雄渾壯美;一曲迤邐婉轉昆曲《牡丹亭》,能夠讓世界人民感受江南文化的“驚艷動人”,日前江蘇省演藝集團傳承版《牡丹亭》再撼巴黎,就是很好的例證。我們要遴選城市文化代表性元素的藝術化創作,通過巧思與創作打造具有代表性的藝術精品。在此基礎上,依托“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務實舉措,讓各國友人近距離感受中國文化精粹,讓“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遙想和牽掛轉變成“見面相詢問,歡笑情更濃”的文化“喜相逢”。
以文化貿易與產業協同為路徑呼朋引類,可以在多領域合作中提升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推動人們更好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文化交流互鑒的關鍵驅動力。今年9月,中國—阿拉伯國家動漫產業論壇在蘇州落下帷幕。一場產業論壇,讓來自阿爾及利亞、沙特阿拉伯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看到了一個真實、立體的蘇州,感受到“雙面繡”城市的十足魅力,可謂是以產業合作推動文化交流共鑒的典范之舉動。西安與蘇州要做強西安市曲江新區、蘇州工業園區等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堅持以中國文化賦能產品創新、做強特色產業,提升文化產品的競爭力、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增加文化精品輸出,寫就更多文明交流互鑒的“美好故事”。
以載體平臺建設為紐帶吸引更多“親密摯友”,可以在汲取多元文明智慧與文化“養分”的基礎上,增輝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而人是文明交流互鑒的主體。加強國際人才互動交流,有利于我們積極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要進一步打造、豐富文化節、交流基地等平臺載體,為“不以山海為遠”的文化“志合者”提供交流的舞臺與家園。日前,長安樂·“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中心正式運營,成為西安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人文交流新平臺;蘇州吳文化博物館建立“中法文化交流基地”,為雙方文化交流增添了一扇全新窗口……毋庸置疑,這些不斷更新的載體平臺,將成為兩城文明交流互鑒的“撬動點”與“助推器”。
促文明互鑒,致合異之美。新征程上,西安與蘇州兼容并蓄的文化“血脈”依然僨張,文明交流互鑒實舉連起兩座城的古今輝煌。讓我們高揚習近平文化思想旗幟,從弘揚中華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高度出發,織密對外合作“交際網”,拓寬國際人文“朋友圈”,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強大助力。
總策劃 | 黃建偉 管云林
監 制 | 徐寧 張東海 劉巖鯤
報道組 | 徐寧 張東海 戴鳴蔚
鄧雯婷 錢月明 潘浩東
視 頻 | 編導:錢月明 潘浩東/攝像:潘浩東/剪輯:潘浩東 張睿恬 鄧雯婷
出 品 | 江南時報社、新華文投
支持單位 | 西安城墻景區管理委員會、蘇州市姑蘇區委員會宣傳部、蘇州市姑蘇區古城保護委員會、平江路街道辦事處、鈕家巷社區居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