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質量發展添彩美好生活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兩會會場內外,代表委員與文化工作者就如何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文化發展成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開討論。文化工作者紛紛表示,使命在肩,將在守正創新中增強文化自信自強,彰顯以文化人的精神力量。
“塑形”更要“鑄魂”,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如何讓文化“軟實力”成為我省鄉村振興“強支撐”,成為會場內外討論的焦點之一。
“充分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應加快推動鄉鎮鄉村小禮堂建設或小劇場改建工作,提高硬件設施水平。”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淮劇博物館演員、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陳澄在全國各地巡演時發現,近年來,很多省市政府部門為眾多專業院團配備了方便、安全的舞臺車,為專業院團深入鄉村演出提供了便利。但露天演出受制于天氣環境,加之群眾審美水平提高,對舞臺演出場地、舞美、燈光等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形式已經不能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推動鄉村禮堂、小劇場建設,出發點是要給群眾提供較好的文藝載體場所,滿足群眾更高精神需求,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陳澄說。
全國人大代表、寶應縣國鳳刺繡廠技術總監莫元花此次上會,帶來了“推動非遺藝術品融入日常生活”“加快農業數字化發展”等方面的建議。“作為手藝人,同時也是非遺傳承人,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怎樣讓非遺火起來,實現它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更好地以活態方式傳承?”莫元花認為非遺項目要多“觸網”,實現傳統文化產業提檔升級、農村人口就地就業,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她建議將非遺手工藝與文旅深度融合,做好非遺手工藝系統性保護,助力鄉村振興。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文化是鄉村之‘魂’,也是鄉村特色的本質內涵。從文化方面探源,往往歷久彌新,更能動人心弦。”作為吳江開弦弓村的駐村規劃師,蘇州科技大學教授、博導范凌云發現,文化因其隱形的特征容易被忽視,在營造特色田園鄉村時,人們往往先在產業方面尋求特色。“在厚重歷史底蘊中解碼地域文化、村史傳承,挖掘民間故事、歷史典故,尋訪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挖掘并激活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文化名片,才能讓鄉村文化產業更具特色、文化遺產更具活力、鄉風文明更具內涵,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
如何通過文化凝聚共識,共建鄉村精神家園?范凌云認為,除了時下火熱的文旅融合模式外,還可以通過數字技術與互聯網平臺的應用,推動鄉村傳統文化傳播,并依據鄉村文化資源、特色產業、鄉村生活等要素展開跨界設計,讓鄉村文化真正“住”在人們心里,讓鄉村發展的步伐走得更穩、邁得更遠。
挖掘傳統“富礦”,讓中國式審美光耀時代大潮
以創新之力挖掘傳統文化的“富礦”,讓中國式審美在火熱生活與時代大潮中不斷發出耀眼光芒。
“建設長江文化博物館,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充分保護、傳承、弘揚。”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六朝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宋燕這次帶來一份關于“南京建設長江文化博物館”的建議。她認為,南京依江而生、擁江融合、伴江而興,擁有豐富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產,“長江不同流域段都有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水文化。建設長江文化博物館,進一步挖掘、展示江南文化。”
“我們要找到傳統節日里的文化基因,釋放打動人心的文化能量,讓‘我們的節日’過出文化范兒。”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首席專家季中揚認為,傳統節日與民族文化精神有著深刻的聯系,如何對待傳統節日,反映了人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中國傳統節日里蘊含中國歷史、中國智慧。傳承好、發展好我們的‘文化家底’,喚醒內心的儀式感、認同感、使命感,才能更好記住鄉土的味道。”
古老非遺,日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邂逅的美麗風景。90后非遺傳承人姚蘭近年來通過蘇繡服飾、蘇繡文創、蘇繡軟裝等設計,讓傳統手工藝產品不斷對接當代生活,并在與互聯網游戲的跨界合作中實現活態傳承。“非遺傳承,既需要能夠進入藝術殿堂的頂尖創作,體現非遺的高度和深度,也需要不斷融入當下生活,不斷展示它的傳播廣度和溫度。”姚蘭說,講好“中國故事”,做“活”傳統文化,滿足當代需求,是新一代非遺傳承人的責任和使命。
提升生活品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聚焦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不斷打造豐富多彩的藝術產品,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服務,彰顯新時代的盎然春色。
“生逢偉大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以優秀的文藝作品為國家立心、為民族鑄魂,我們要為之不懈努力。”全國人大代表、泰州學院美術學院院長黃平說,去年我省藝術家參加“新時代頌”江蘇美術攝影主題聯展,為全省人民奉獻了一場豐富精彩的藝術盛宴。黃平表示,自己將進一步做好美育工作,“人們如果能隨處發現美、感受美,生命將會更加豐盈,精神將會更加和諧,對于自身和世界的理解也將更加深刻,進而塑造美好心靈、培養健全人格、促進全面發展。”
“除了打造一批有筋骨、有溫度、有品位、有標識度的文藝作品,我們還將積極與世界知名劇院、演藝機構進行溝通交流、相互學習,將劇院打造成為引領大眾審美、崇尚人文追求的百姓精神家園。”省演藝集團副總經理王莉表示,省演藝集團通過“文化+科技”“文化+數字”“文化+金融”“戲曲+電影”等演藝多渠道融合,推動藝術創作生產、傳播消費各環節全面創新,“強化科技支撐,加速數字演藝發展,將為江蘇演藝產業創新發展注入新活力。”
南京市文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潘谷平表示,除了以南京文學之都數字云平臺為依托,為今年重點打造的“十朵金花”小劇場提供持續、全方位的數字化演藝服務外,集團今年還將圍繞大報恩寺遺址IP,深度融入AR、VR、區塊鏈、云渲染、數字孿生、數字人、數字資產等元宇宙技術要素,建設全國首個博物館元宇宙示范體驗場景,為市民游客帶來全新的數字文博消費場景。
(記者 顧星欣 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