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超越時空遇見愛
□ 張永祎
同里古鎮,地處江南福地,風調雨順,水陸通衢,隋唐時期就已經非常富有,當時的名字叫“富土”。那確實是叫富得流油啊,試想如果沒有這個實力,誰敢把它們直掛云帆?問題是如此趾高氣揚地公開宣誓,似乎不太符合中國文化中藏富的心理,也容易招人惦記,更重要的是富土人不想冒富過頭,因為過了頭就意味著要走下坡路了,于是到了宋代,他們對“富土”這個名字悄悄地作了修改,刪去了“富”字頭上那個喜歡拋頭露面的“一點”,再把下半身的“田”字埋到后面的“土”字里,這樣“富土”就變成了“同里”,從名副其實到名“掩”其實,低調了很多,也更接地氣,顯得更加親切一點。人們說同里有1000多年的歷史,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算的。
同里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那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詩意江南。近年來,影視攝制組也頻頻光臨取景,整個同里就仿佛是一個天然攝影棚。1999年4月18日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江蘇省電影家協會和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政府在這里合作建立“同里影視攝制基地”,這里水韻天然、底蘊深厚和風景優美,在2006首屆中國影視旅游產業高峰論壇上,又被評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之一。
同里古鎮,河道縱橫,街巷逶迤,以前有“前八景”“后八景”“續四景”等二十多處自然景觀,明清時代的園林小筑、寺觀廟宇、深宅大院、名人故居以及水岸人家隨處可見,粉墻黛瓦,鱗次櫛比,里弄深巷,俄脊高挑,還有保存比較完好的石板街、老字號、古街坊等,時時處處,點點滴滴,都融匯著遙遠的回響、歲月的滄桑和人事的春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園兩堂三橋一塔”。
“一園”:退思園
退思園是清光緒年間(1885年),安徽兵備道任蘭生回歸故里后建造的一座私家花園,該園以池為中心,諸建筑如浮水上,被陳從周先生譽為“中國唯一的貼水園”。全園格局緊湊自然,內斂雅致,別出心裁,妙趣橫生,有序幕,有過渡,有高潮,有尾聲,環環相扣,一氣呵成,是一曲自然美與建筑美巧奪天工的完美樂章。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江南古鎮園林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該園取名“退思”二字,源自《左傳 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因此,退而歸隱、退而賦閑、退而思過就成了整個園林的主調和靈魂,也非常明確而堅定地被貫徹到具體的設計之中。該園沒有拘泥于江南園林“南宅北園”的縱向結構,而是根據東西狹長、南北短促地域特點,因地制宜,果斷采用橫向布局,通過三組不同風格的建筑群,將西部宅第、中部庭院和東部花園,由西向東地鋪展開來:西部宅第,分為外宅與內宅。外宅有門廳、轎廳、正廳三進。門廳、轎廳為平常停轎待客之用,正廳專為婚嫁喜事、祭祖典禮或有貴賓來臨所開。內宅主要建有南北兩幢各五樓五底的“畹香樓”,樓間由雙重廊道貫通。中部庭院是園主讀書待客之所。庭中古木掩映,華蓋如云,濃淡相宜,清雅幽靜,圍成了錯落有致的過渡空間。東部花園亭臺樓閣、廊舫橋榭、廳堂房軒等一應俱全。這三組建筑群的安排寓有各不相同的含義:西部宅第,寓退隱;中部庭院,寓退閑;東部花園,寓意退思。每一組建筑群既可獨立成景,又能互為對景,彼此呼應,相得益彰,透露出一股隱逸避世的濃郁氛圍。
園主任蘭生,同里本地人。21歲入安徽軍營,因功受獎,一路升職。同治三年(1864年),27歲捐升同知候選,后投安徽巡撫喬松年,30歲晉升道員,不久加布政使銜,駐防壽州。光緒三年(1877年)官至代理鳳潁(陽州)六泗(安州)兵備道。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愛民如子,政績斐然,“興水利”“浚河塘”“賑災民”“建學校”,治理好了大半個安徽,深受老百姓愛戴。可就在他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時候,卻遭到內閣學士周德潤的彈劾,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被革職罷官。
解甲歸田的任蘭生,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完全明白了宦海浮沉的情非得已。既然無法身處廟堂之高,替君分憂、為民謀利,就只能在江湖之遠,讓自己的身心得以詩意的棲居。于是他便請來本鎮畫家袁龍為自己設計,歷時二年,花費了十萬兩銀子,建造了一座與眾不同的“退思園”。把所有的心灰意冷都凝聚在冷清空寂的抉擇上,從“官場之退”到“還鄉之退”再到“人生之退”,一退再退,步步后退,直到退無可退,最后就只能退到自己的家里了。我們可以想象他當時遭受的打擊是多么的巨大,他的心情是多么的復雜不堪。正當我們嘆息其人生意外凋零之時,走進園中,目力所見,卻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悲觀,倒仿佛是一種“以退為進”的人生策略,表面上好像是“退思補過”,實際上都是在“進思進忠”,那些看似頹廢至極的孤曠情懷,都激蕩著壯懷激烈、一飛沖天的滿腹豪情。園中如此喻義,處心積慮,隨處可見。
一是明喻:把花園建在東部,花木扶疏,草木茂盛,馥郁芬芳,盈室繞階,蔚為大觀,可謂“向陽花木易為春”是也!同時,置身東部的暖陽,也是寓有希望東山再起的真實意圖。“退思草堂”環顧全園,有著無限詩情畫意,十分符合“退思”之意。但堂前一平臺,被左右水尾相夾,突出于水面,更有勇往直前之感,“退思”之中,又有了進取之意。
二是暗喻。西部內宅有園主的起居地,有家眷起居地,有侍仆起居地,尊卑貴賤,主仆分明,規矩明確,等級森嚴,看來園主確實難以忘懷當年的高貴之位,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退隱。從中庭入東園有個洞門,西面刻著“得閑小駐”表明此刻所想,東面刻著“云煙鎖鑰”意為此刻所看。他認為自己被罷官,只是人生“得閑”的暫時“小駐”罷了,沒有什么了不起;雖然眼前所見“云煙鎖鑰”,但他始終堅信,終究會有“撥云見日”的那一天!
三是借喻。退思園有兩處船舫非常有意思,可能是園主擔心人們看不懂他的意思,就干脆用它們來直抒胸臆:一是中庭庭院里的旱船;一是東部花園中的石舫。江南水鄉,以水載舟,朝夕相處,情同手足,最易形成寄情于船、寄意于舟的直接借喻。中庭的旱船隱去船尾,只見四周山石聳立,水岸凸出,水穿石隙,潺流不絕,卵石為水,湖石為波,站在船上,就好像航行于江海之中,突然遭遇一時波涌浪急,逆水行舟,艱難卓絕,但不為所懼,依然頂風前行。“自古英雄多磨難”,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做大事情的人和有追求的人,就要有迎接人生挫折的心理準備,不舍其為,敢有所為。東園的石舫比旱船更富動感韻律,船頭采用懸山式形制,船頂榜口稍低,船身由湖石托起,外艙地坪緊貼水池,我們剛走到上面,就立馬能夠感受到園主乘船啟航,踏風破浪,將要奔赴彼岸的那種感覺。兩只船舫形態各異,都是官船的定制,它們和光同塵,流情溢意,整個建筑的修辭學至此已經如日中天,兩腋風生、志在千里的強烈愿望全部溢于言表。
“心心念念必有回響”。光緒十四年(1888年),也就是任蘭生住在退思園里,大概過了兩年多的樣子。朝廷一紙詔書,重獲啟用。時值黃河決堤,鄭州、安徽被淹,他被派往前線組織抗洪。其依舊忠于職守,親力親為,周歷災區千百余里,視察災情,問民疾苦。有次在江岸巡視,因洪水咆哮坐騎受驚,他被掀翻在地,摔傷尾椎骨,不久因成疽難治,病逝他鄉,年僅五十。英年早逝,可謂“壯志未酬身先死”,令人頓生無限感慨。但在病榻之上甚至彌留之際,他“諉至在三,易簀之際,猶顧問水勢,以手畫災狀,無一語及家事”。
由此可見,退思園不僅是任蘭生寄情山水的人生天地,也是其保持進取人格的精神樂土,是他徘徊于進與退之間、入世與出世之間的一個交叉點。通過這座江南小園,我們不僅看到了退思風月,更看到了進取功名:出世歸隱,不忘濟弱扶貧;入世為官,造福一方百姓。作為舊時耿介文人士大夫,在任蘭生身上所彰顯出的高潔的審美情趣和遼闊的精神品相,誠如空谷生幽蘭,其芳日增,其韻長存。所以要讀懂退思園,首先要讀懂任蘭生。
“兩堂”:崇本堂和嘉蔭堂
同里的名人故居非常多,這些故居大多都以“堂”來命名。堂者,高大威武,堂堂正正。每一座堂都事出有因,每一座堂都引人入勝。最為著名的就是崇本堂和嘉蔭堂。
崇本堂位于富觀街長慶橋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主人叫錢幼琴,同里本地人,這是其在1912年購買顧氏“西宅別業”部分舊宅基礎上翻建而成的新居。整個建筑都是沿中軸線向縱深發展,由門廳、正廳、前樓、后樓、廚房等五進組成,雖空間有限,體量不大,但結構緊湊精致,風格清宜淡雅。在正廳與堂樓之間均有封火墻隔斷,防患于未然,門樓與過道兩側設有“蟹眼天井”,這些看起來小小不然,其作用頗大,通風、采光、瀉水、防火,全靠它們的挺身而出和勇于擔當。嘉蔭堂建于1922年,宅主人叫柳炳南。嘉蔭堂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紗帽廳”。“學而優則仕”,封妻蔭子、光宗耀祖大概是主人所尚,所以他把大堂正廳的梁木構造弄得像明代官員帽翅一樣,希望借此能夠給自己的家族帶來官運亨通。崇本堂的磚雕門樓堪稱一絕,特別是“望子成龍”和“鯉魚跳龍門”被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人浮想聯翩。而嘉蔭堂紗帽廳內到處都有精美的木雕,五架梁兩側刻有八駿圖,梁兩端刻有風寒牡丹,梁底則刻有稱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圖案,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崇本堂和嘉蔭堂,斑駁的老墻里流淌著的都是歲月,不斷喚醒著人們的思古之幽情。同里人都喜歡給自己的房子命個堂號,用來表達一種主張或者抱負以及激勵自己所奔赴的目標。
關于“崇本”,究竟崇什么本?開始我們不太明白,也不敢妄加判斷,直到在磚雕門樓的字牌上發現“崇德思本”四個字時,這才恍然大悟。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夫為國,其化莫大于崇本……何謂本?曰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崇德思本,德之為要,此乃世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亦是宅主人尊天敬地的為人之道。說得具體點,就是我們要遵循天時地利人和的大道。這是萬物之本,也是道德之本,更是做人之本。
至于什么叫嘉蔭?我記得蘇軾在《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獨酌》中有“幽人得嘉蔭,露坐方獨酌”,這大概是我見到這個詞比較早出現的地方。那么什么叫“嘉”呢?《說文》說“嘉,美也”,《爾雅》“嘉,善也”,也就是說代表著美和善的東西。至于什么叫“蔭”,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樹蔭,《左氏傳》曰,若去枝葉,則本根無所庇蔭矣,引申凡覆庇之義也。如果把這兩個意思結合起來理解,美和善就像深深扎根沃土的參天大樹,樹葉繁茂才能蔭蔽子孫,應該是希望子孫后代繼承好的家風和善的心地,一脈相承,賡續不斷,方能天長地久。
崇本堂與嘉蔭堂隔河相望,崇本堂的前門臨河,風景很美,嘉蔭堂后窗看景,水鄉如畫。這兩個堂雖然各取其意、各有魅力,但崇德思本和嘉蔭子孫,也許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不約而同,殊途同歸,崇德思本,德澤后世。
“三橋”: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
同里三橋就是指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太平橋和長慶橋皆為梁式,吉利橋則為拱形石橋。這三座相鄰的石橋,呈“品”字形結構,屹立于三河交匯處,儼然是古鎮的一道獨特風景。
據了解,太平橋,清乾隆十二年里人范景烈等重建,嘉慶二十三年修建,光緒二十八年重建。橋有楹聯:“永濟南北太平路,落成嘉慶廿三年。”吉利橋,清乾隆十一年里人范景烈重修,1988年同里鎮政府重建。南側楹聯:“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北側楹聯:“吉利橋橫形半月,太平梁峙映雙虹。”長慶橋,俗名謝家橋,又名廣利僑。明成化中里人陳鏞、謝忱改建,清康熙二十九年重建,同治十二年修建,1988年進行加固整修。橋有楹聯:“共解囊金成利濟,好留柱石待標題。”
同里三橋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由之路,常年在上面走來走去,漸漸地也就走成了“三合一”的格局。我們不知道“同里三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并稱的?但三座小橋,常年橫跨三圩,凝眸對視,遙相呼應,一人點破,一呼百應。約定變俗成,習慣成自然。我曾經到三橋上去嘗試過,不管你站在哪座小橋上看過去,都會有彎虹臥波的水墨畫,躍然映于鏡中,令人著迷,引人入勝。
我們知道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連接兩岸的交通,讓阻隔變通途,人在橋上走,心在橋里動,不得不說人類確實是一個喜歡移情的動物,走著走著就把自身感情走到橋里去了。為了表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移情入橋就成為唯美的精神寄托,因此,橋常被人用來象征從現實到理想由此及彼的美好連接。同里古鎮水道縱橫,密如蛛網,鎮內共有大小橋梁49座,所以三步兩橋非常普遍,以橋寓情,也就是人之常情。被人們叫做“讀書橋”的小東溪橋,橋上那副“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的橋聯,非常著名,朗朗上口,生動地記錄了當時同里人勤學苦讀之風。也許正因為這些情感與橋梁的息息相關,那些原本堅硬冰冷的石頭才漸漸地變得溫柔多情起來。
由此可見,同里三橋之所以名氣很大,確實與人們“走三橋”的習俗有很大的關系。清顧祿《清嘉錄·走三橋》:“元夕,婦女相率宵行,以卻疾病,必歷三橋而止。”也就是說,婦女于元宵或正月十六夜相率出游,歷三橋而止,以祛疾病,謂之“走三橋”。既然走三橋能夠避災去禍,那么它們同樣也可以祈喜求福。經過多年如此這般地搖旗吶喊,走三橋的祈禳活動,也就變得愈演愈烈:每逢婚嫁喜慶,同里人在鼓樂聲中要走三橋;同里人適逢六十六生日,在日午餐后也要走三橋;如今,就連嬰兒滿月之期,也要由其母親抱著走三橋。人們走在橋上還要念念有詞說著“太平、吉利、長慶”,這也算是為自己討個很好的口彩。
毫無疑問,“三橋”在當地老百姓心目中就是吉祥之物和美好之意,“走三橋”的諺語更是將此詮釋得具體而生動。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有兩個版本:一是“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身體好;走過吉利僑,生意興隆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二是“小巴戲走三橋,讀書聰明、成績年年好;大姑娘走三橋,天生麗質、越長越苗條;小伙子走三橋,平步青云、前程無限好;老年人走三橋,鶴發童顏、壽比南山高;新郎新娘走三橋,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
作為一種由來已久的地方習俗,走三橋確實蘊含著文化人類學、民俗、心理學及社會學的多重意義,也承載了學業、事業、愛情、婚姻以及健康等多種追求,可以說是每位走三橋的人,都會孕育著自己的內心意象,更會演繹著自己的期盼夢想。
“一塔”:珍珠塔
珍珠塔就是同里珍珠塔園,又稱侍御古坊,是明嘉靖萬歷年間任南京監察御使陳王道的故居。陳氏舊宅也叫孚寄堂。建筑始建于明朝,興盛于清朝乾隆年間。“庭院深深深幾許”,曲徑通幽,峰回路轉,步移景易,變幻無窮,這里有著江南園林典型的山水意境,主要景點有御史第、陳家后花園、陳家牌樓、宗祠等,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聞香讀書樓”,這里被稱為“陳翠娥書樓”。我們在里面轉了一圈,到處都彌漫著造園者澎湃的激情,許多藝術佳構,都令人耳目一新,但我們心里一直惦記著珍珠塔,到處尋尋覓覓,就是不見其蹤影。
既然沒有珍珠塔,何以要名珍珠塔園?我們向當地人請教,他們解釋后方才明白,珍珠塔不是現實中的塔,而是故事里的塔。明神宗萬歷十八年,告老還鄉的西臺御史陳璉正值五十壽辰,河南開封府人氏方卿,因家道中落,奉母命前找姑父陳御史告借求助。站在一旁的姑母,得知其來意后,一臉不屑,非但不肯借錢,而且說話十分難聽。方卿見姑母如此無情,自己也頗有骨氣,扭頭就走,發誓凍死不穿陳家衣,餓死不吃陳家食,窮死不用陳家銀,無官不進陳家門。陳家小姐翠娥卻與其母不同,對這個表弟格外情意溫暖。不僅好生勸慰,還假托點心,將傳家之寶珍珠塔暗贈于他。三年后,方卿得中狀元,官封七省巡按,假扮江湖藝人,唱曲道情試探姑母,盼其幡然醒悟。不料姑母本性難移,依然嫌貧愛富,依舊痛痛快快地把方卿奚落了一通。待到真相大白后,姑母方知大錯特錯,一時羞慚難當,不得不自食其言,頭頂香盤跪接方卿。方卿感念長輩,扶起姑母,從此冰釋前嫌。方卿與陳翠娥也就此花好月圓,成就了一段千年佳話。
《珍珠塔》最早是中國清代彈詞作品,全稱《孝義真跡珍珠塔全傳》。先后經弾詞藝人周殊士、馬如飛等增飾,流傳漸廣。現存最早刻本為乾隆年間的周殊士序的刻本。其中《方卿羞姑》一節,諷刺刻薄勢利小人入骨三分,字字如劍,句句如刀,一瀉而下,痛快淋漓。《珍珠塔》的故事在江南民間廣為流傳,有多種版本,也有多個劇種,如越劇、錫劇、潮劇、淮劇等,劇情也會因時因地因劇因人而作適當調整。但唯一不變的就是珍珠塔園是“珍珠塔”故事的發源之地。
到了同里,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有兩條線索貫穿其中:明線是水,所有的景點都是緣水而起、循水而進。“一園”是沿水而建,“二堂”是臨水而居,“三橋”是因水而生,“一塔”是因水而成。“醇正水鄉,舊時江南”,水是歲月,水是命脈,水是天堂,同里確實是因水而變得超凡脫俗。暗線是情,愛人民、愛家鄉、愛家人、愛戀人都是內嵌的靈魂,那些深埋在歲月中的動人故事,因為這些靈魂的存在而變得近在咫尺。“退思園”的背后是民情、“崇本堂和嘉蔭堂”的背后是親情、“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的背后是鄉情,“珍珠塔”的背后是愛情,因此,品味同里古鎮可以沿著水路搖曳多姿,也可以順著情路激蕩人心。多一種切換角度,就多一種人生的體驗。顧長衛曾導演制作的《千年艷遇,情歸同里》和如今盛演不衰的《水墨同里——新珍珠塔傳奇》,都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打開路徑,讓我們直接走到古鎮的歷史深處,觸摸靈魂,感同心跳,深入骨髓,超越時空遇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