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嘯,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楷書委員會秘書長,江蘇省書協副主席,江蘇省書法院院長,江蘇省美術館書記、副館長。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人才,江蘇省“333”工程學科帶頭人,國家一級美術師。
書法作品獲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林散之獎”、“翁同龢獎”。入選中國書協“全國三名工程”。
李嘯題寫的春聯。“城門掛春聯,南京開門紅”用創意弘揚傳統文化
李嘯回憶說,小的時候,因為喜愛寫字,每逢過年,他就給家里和鄰里寫春聯。“他們有的帶了紅紙來,有的還指定了句子,他們要寫什么我就寫什么,寫出來的字往往能讓大人們滿意。”給鄰里寫春聯的經歷讓當時只有十來歲的李嘯找到了自信,也發現了寫字的價值。更關鍵的,是他由此萌發了對書法的熱愛,最終選擇在這條路上一直耕耘,并真正成為了一名獲得過多個大獎的著名書法家。
談及城門掛春聯活動對于整個社會的價值,李嘯說,有段時間,年輕人對傳統節日不太重視,“我們做傳統文化的是不是還可以再想些新招,來增強節慶的儀式感呢?”近年,優秀傳統節日和民俗又逐漸被重視,他覺得,正如給城門掛上春聯這種形式一樣,“傳統節日和民俗的儀式感被重視,中間又融入了創新性,可以帶動更多年輕人以及青少年來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民俗和傳統文化。”
同時,作為在書壇耕耘幾十年的書法家,李嘯也敏感地意識到,推廣書法的最便捷方式,莫過于充分利用它的實用性,而寫招牌字、春聯,這些就是書法實用價值的最好體現。“如今城門也來掛春聯,讓穿行其中、南來北往的行人都能讀到優秀的楹聯,欣賞到風格不一的書法作品,這不就是推廣書法文化最好方式嗎?”他說。
為挹江門題寫春聯的李嘯。
學書法無竅門
需要長期錘煉筆法
李嘯給挹江門書寫的春聯正氣渾厚之中不乏帶著清雅,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實際上,他的書法作品本身就曾獲得過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林散之獎”和“翁同龢獎”等多個大獎的肯定。
書法寫得這么好,是不是有什么竅門呢?李嘯卻搖頭說沒有。“學習書法藝術,真的沒有什么所謂的竅門可言。”倒不是他藏私,李嘯跟記者解釋,從技法訓練的層面上講,寫書法需要相對的持續性,即對碑帖的學習必須有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把筆法錘煉得很準確,“這個功夫不是三五天甚至三五年能練就的。”
除了對技法的訓練和熟練掌握,李嘯覺得,學習書法,更多的是一種對個人學養、人格的長期修煉,“非此不能寫好字”。
“得獎只能代表你那段時間的作品,或者在那批的入選作品里是比較優秀的,并不能代表你整個的書寫生涯水平就是最高的。”李嘯說,終身追求書法創作更高的境界,是他不變的追求,尤其是在楷書創作方面。
喜歡楷書靜態中
富可塑性的特點
多年來,李嘯一直在做楷書的創作和研究,他的楷書創作風格也從原來的秀美、飄逸、靈動見長的特色,變成了近兩年更趨穩定厚實以及更壯美的大氣風格。
很多人好奇,為什么他這么多年一直把書法的創作實踐放在楷書上……李嘯說,這跟他的學術經歷有關。“我小時候就一直在楷書上下功夫,加上我的第一任書法老師本身是當代楷書大家,我受他的影響很大,自然就對楷書更偏愛一些。”
隨著自身在書法上的精進,李嘯逐漸意識到楷書相較于其他書體的特別和耐人尋味之處。“楷書是在相對靜態的創作中呈現生機和可塑性,不像很多極具動感的書體,往往在變化之中展現更多偶然性,它們的變化更容易被捕捉到。楷書靜態之中的可塑性,對于實踐者來說,其實還是比較具有挑戰性的。”
楷書的挑戰其實不僅來自于這一書體的固有特色,前人大量的、近乎無可挑剔的實踐也給當今的楷書書家制造了極高的超越的難度。不過李嘯卻想提醒同道們,古人功夫誠然深,今人也并非無機會。“任何時候,筆墨應隨時代。我們可以在古人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特點加以創作,把這個時代的審美融入到楷書中去,這是前人不曾嘗試的,我覺得這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可塑造空間。”
“現在我所形成的楷書的風格,很多人覺得它是一種碑帖融合的創作,雄強和文氣并存,也不缺正大氣象和開闊的格局,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渾厚大氣的特質越來越欣賞,我個人其實還是比較喜歡這種轉變的。”李嘯說。
希望有更多時間
創作和傳承楷書
李嘯對自己的書法創作又有什么新的目標呢?
“我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或空間,投入到書法創作的藝術實踐當中去,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李嘯說,他希望自己能夠多讀一批書,多臨摹一些古人的作品,也多一些自己支配的時間來創作,然后充分享受藝術實踐帶來的樂趣。
他特別提到一點,即書法的創作,還是要少談一些“所謂的”創新比較好。“當下書家的藝術實踐,其實是在古人基礎上的嘗試。我們筆墨當中的基本的形態還是古人的。書者要在古人的技術層面,形成自己的日常書寫風格,這需要一個長期的修煉過程。所以,一個人在藝術實踐的不同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感覺和風格,也只有多實踐,多探索,一個書法家才有機會創造出在古人基礎上有所發展的書法技藝。”李嘯說,因此,他覺得談及當下書法藝術的發展,當下書家要下更多功夫的,還是做好傳承,把古人這種良好的、優秀的書法技法首先把它傳承好、弘揚好,然后再談創新。
■ 記者手記
看到春聯,有了回家的感覺
在前幾日“城門掛春聯,南京開門紅”活動的揭聯儀式上,李嘯一走近打扮得格外喜慶的中華門甕城,瞧見大紅色的春聯,就對記者說:“真熱鬧!好像有了回家的感覺。”
作為這一活動的老朋友,李嘯對這個活動有著自己的思考:“教育部已經提出書法進課堂。我想,不管是進課堂或哪種形式,其目的都是推廣、普及書法,而推廣、普及的最便捷方式,莫過于充分利用它的實用性。”
那么,什么是書法的實用性?李嘯說,除了寫招牌字、辦書法展這些外,春節寫對聯兒就是個極好的“實用”之事。
(來源:南京晨報 2019年2月2日A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