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薛亮兄邀我至其畫室觀畫,不覺欣欣然。畫室寬大而整潔,懸之四壁的畫作,鋪陳出萬千氣象。我靜觀良久,不忍離去。進入了所謂“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的狀態,這于我是極少有的。
薛亮的作品無論是煌煌巨制,或是咫尺小品,從構思、題材到筆墨,都有著非常鮮明的個人風格。作品中彌漫著宋元的雄健大氣、精細工整,展示了獨具匠心的新的筆墨語言,洋溢著對生活對自然的贊美和熱愛,畫中如詩如夢的世界,讓人留戀讓人感嘆讓人思考。
(二)
中國山水畫自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獨立畫種以后,便成為寄托安放人生理想和心靈的新的審美世界。歷代名家巨匠畫山繡水,妙契自然,為山河立言立傳,書寫不朽和神奇。江蘇更是雄踞高地,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延至當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新金陵畫派,革故鼎新,順應時勢,開啟山水畫一代新風。縱覽當下,已是各呈其妙,各臻新境。
我在薛亮的畫前,忽然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即對所謂“外師造化”有了一些新的體悟。“師造化”是以自然為師為友,和諧其生,傅抱石和錢亞宋魏等老一輩大師大家,他們寫山河新貌,自是成就非凡;而時至今日,山河依舊,但不見舊時模樣,那山那水只是留在人們的瞬息回望中。所以,薛亮筆下的“師造化”就多了一層新的意味,即對自然美的懷念和呼喚,這使他的山水畫顯示出了新的人文守望和人文關懷的意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看到了他對中國傳統包括新金陵畫派的繼承以及發展的探索,也可以說他的山水畫創作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當然,這不僅僅是一種題材上的開掘,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契合,從中更可以看到時代性和當代精神所在。在他的作品中,不管是西部系列,還是雨中江南,或是夢幻奇境,都可以看到許多逝去的往昔,看到許多先賢的身影,但都是經過了新的解構和組合而成。尤其是作者以體現時代進步的新的自然觀人生觀,以其獨特的審美觀念,使之演化成扎根于歷史土壤,澆灌了“從古井中開發出的活水”的活潑潑的畫圖。
(三)
我一直在說,薛亮走了一條艱辛且危險的藝術探索之路,稍有不慎將跌入形式主義和技術至上的泥潭,與匠氣和俗氣為伍。但可喜的是他獲得了成功。
這種探索,也是藝術的普遍規律,是藝術家成功的必經之途。董其昌一直推崇禪宗的“頓晤”境界,也即藝術上的突變。厚積而薄發,這也是需要許多條件的。在這個進程中,當然有迷惘、有痛苦、有江郎才盡的感覺,也會走許多彎路,到處突圍。薛亮的可貴不僅是堅忍堅持,磨礪心志,游歷山川,面壁師心,還有難得的對中國傳統畫法畫理的深刻體晤,以及寬廣的視野和躍動的思想,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語言和圖式,也就是自己的藝術天地。
他用特有的強烈裝飾性的風格表現華美綺麗、美不勝收的世界,這種對自然的觀察、感知和表現,不僅需要秋濤卷云般的勇氣和膽略,更需具有連接中外古今的才情,因此具有永久性和世界性的意義。裝飾性是東方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2007年4月我在香港看過林風眠大展,2011年12月在香港又欣逢潘天壽展覽,這兩位先生都是薛亮喜歡的。林風眠作品中從仕女到蘆雁到池荷,都有明顯的裝飾性的況味,更有論者對潘天壽作品以幾何法研究。薛亮的作品中,有東山魁夷的影子。東山先生也常常表達對中國水墨的喜愛,他以大塊面的色彩和裝飾性風景構成的空靈寧靜的意境,他的“鄉愁與憧憬,樸素的愛與孤獨”,這不正是薛亮想要的對孩童時夢想的追憶,對逝去風景的吶喊嗎?還記得有次我們談到黃公望,不約而同提到他的《九峰雪霽圖》,這種恍兮惚兮的畫面,不也如天外夢境嗎?但似乎薛亮走得更遠些,也正因此,他的成功更為難得和可貴。
(四)
薛亮一直尊崇顧愷之“以形寫神”、“遷想妙得”、“意在筆先”的創作理念,這是中國繪畫美學中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體現,也是對藝術創造中想象心理的理論闡發。黑格爾說過,“想象是有創造性的”、“想象不是幻想”,所以,構思必在“情”與“理”之間游走。薛亮所運用的筆法構圖色彩以其獨特的面目,齊齊地服務于他所渴求的主題,而我們見到的是一個似有似無、亦真亦幻的世界,所呈現的不完全是自然之景,而是一種“心境”“情境”,有的雖不是可居可游可臥,卻是可思可悟可賞。
他的作品中呈現出多元、莫測和不確定性的美學價值,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哲思,這也正是以“心源”“寫心”為主要特征的心象山水的高妙之要。從老子的“道”到莊子的“心齋”,都在追尋著“有形”與“無形”,探尋著“玄妙之意、幽深之理”。他畫中體現的靜虛的美學觀,以心靈映射萬象,借萬象抒寫性靈。他善于寓動于靜,動靜相宜,以幾何圖形為主要構成的畫面,具有超穩定性,但又具有強大的內在張力,超凡脫俗,靈動傳神,留給觀者無限的闡釋性。摹寫自然固然不易,更為難得的是要臻現“內美”,而詩意則是其最高境界。他的《清輝圖》《蒼暝》《月映萬川》等等,無不彌漫著詩情詩境,讓人領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妙處。他追求作品的大美,極精微以致廣大,不僅技法上熔鑄古今,極目八荒,更多的是不囿于個人情感的表達,傳遞出對社會、對人類、對自然的一種真切的關懷和情愫,讓觀者心靈不惹塵埃,與自然互見嫵媚,真正領略生活靜好,此乃真正大美至美矣。
(五)
大凡成功的藝術家總是有著特有的“異稟”。在薛亮清瘦的身體里,竟有如此的藝術創造力和持久的耐力,讓人驚異和感嘆。幾十年來,他癡迷其間,寵辱皆忘,“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不辨今夕何夕,以夜為晝,可謂臻于韓愈所言“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的情境。他對藝術苦行僧般的虔敬和執著,是因為他“永遠不會忘記當初對藝術的熱愛和隨時準備為藝術而殉道的承諾”,還有,是對藝術所給予自己的回饋。
他成長的歲月,正是知識、知識分子不堪的年代,物資的匱乏、身份的歧視使他從小就知道了生活的艱難和不公。在人生最為灰暗的時候,藝術之神眷顧了他,讓他的心靈獲得拯救和新生。偶然從一個在浙江美院讀過書的親戚家得到一箱子書,里面俄羅斯原版教科書上的油畫漂亮極了,引領他走進了一個嶄新的藝術世界。他開始拼命臨摹教科書上的油畫,以致后來能夠惟妙惟肖地畫出領袖的巨幅肖像,能出五彩斑斕的墻報,小小年紀已是小鎮“名人”。藝術之光照亮了他的人生,支撐起了他的理想和信念,恢復高考后,他成了南藝第一屆本科生。
來自“平凡的世界”的薛亮,始終沒有忘記那塊生他養他育他的土地。他說,是家鄉喚醒了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是大自然喚醒了自己的藝術感覺:有次他從鄰鄉寄宿的學校回家,正是夏日,農村公路上很安靜,兩旁樹上偶爾傳來小鳥和知了的叫聲,田野一片翠綠,土地散發出陽光和青草的氣息,漸漸地,夕陽西落,暮靄浮動,大地被暈染得絢麗多彩。一剎那,這些平時習以為常的鄉村風景散發出令人震撼的光輝,讓他心中充滿了激動和愉悅。也就從那時起,他對自然多了向往和崇敬,有了要把這一切畫下來的強烈愿望。直到現在,他還保留了這份新鮮的感受,并成為他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的原動力??。卻顧所來徑,蒼茫橫翠微。他說,生活中所有的磨難與奮斗,歡樂與憂患,一切都退隱了,唯有藝術之神高踞在心靈之上。
(六)
作為當代中國一位“重要且具影響的藝術家”(宋玉麟先生語),薛亮創造了一個美麗的世界。這個世界給他帶來了聲譽,帶來了市場,也帶來了關注,但他不會驚慌或驚喜,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給畫室取名為淡齋,是想守住心中的那份寧靜,有一塊純凈的天地。他欣賞古代文人的澡雪精神,以砥礪自己永遠保持藝術上的赤子之心,不縱不驕,心地澄澈,不為世俗所羈,真正成為一個“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藝術中人。
這個世界還在變幻著,并未有窮期和巔峰。薛亮說,路正長,還想求變。在他平靜的外表下,始終涌動著創造的激情,這種激情一經與藝術家的社會良心相遇,便會成為責任與抱負。遠望中國山水畫的源流走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總有一批向濤當立的弄潮兒,以高放昂藏之態,書寫出一幅幅立于天地的山水長卷。
薛亮,我們是有理由期盼的。
(周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