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越劇、昆劇并稱為“江南三大名劇”,筆者以為相比較而言,滬劇更易于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使特有的環境與人物之間的關系,相互映襯,彰顯出內心世界的真摯與深沉,具有濃郁的近現代生活的氣息和真情實感的藝術美。
11月10日下午,由上海新東苑滬劇團在蘇州太倉首場演出新版《金繡娘》的帷幕徐徐開啟之時,筆者心中開始思忖著,滬劇從清道光年間一路唱來,沐浴著鄉村田野的和風細雨,走過了俚語山歌的孕育過程,跟隨著上海的城市節拍和時代腳步,散發出黃浦江濃郁的氣息,承載了上海這一家鄉戲的獨具芬芳,這是個奇跡,難怪上海市民親切地稱其為“拉拉上海的聲音”。
新版紅色經典滬劇《金繡娘》,不僅保留了原著的精髓,而且融入了現代審美與技術,集多媒體、舞美、現代燈飾于一體,用更為精致的舞臺效果呈現,以更為細膩的情感表達,生動地講述了1949年春,江南解放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江北岸陳兵百萬,戰船千艘,枕戈待命,指日渡江的背景下,派到沿江地偵查敵江防部署情況的梁超,完成了偵查任務,在返回部隊回報途中不幸遇敵,腿部受傷,情況危急。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地下交通員金繡娘和當地群眾一起掩護梁超來到自己家中。金繡娘的兒子小水牛也配合智斗頑敵,粉碎了敵人搜捕偵查參謀梁超的陰謀,成功地取得了江防情報,并讓梁超假飾敵長官,巧妙地用敵船將梁超安全護送到江北,從而為渡江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新版《金繡娘》由國家一級演員、上海新東苑滬劇團團長沈慧琴飾演女主角金繡娘,著名演員錢思劍飾演男主角梁超,演員李建華、毛韻秋、錢瑩、施熠等分別飾演劇中其他角色。
演紅色經典劇目就是向經典致敬;重溫經典就是向經典深情回眸。
筆者現場觀看新版《金繡娘》,對演員的表演留下諸多深刻印象:首先是著名演員沈慧琴飾演的金繡娘,從手眼身法步上把劇中女主角演的惟妙惟肖、真實可信,尤其是她從頭至尾的唱段,準確地表達了人物情感的變化和內心世界的獨白。她的聲音舒展而靈動,像展翅的蝴蝶輕盈地飛舞在滬劇《金繡娘》劇情的長河中,可以說每一個音律都落在了劇情發展的脈搏上,她那充滿韻律美和悠揚婉轉的嗓音,貼近了劇中人情感跌宕起伏的要求,表達精準,形象生動,筆者記下了開場白里可見一斑的精彩唱詞:
“北天春風南天吹,古樹發芽老梅開;青山巍,湖光綠,晨曦穿霧報春來……日出山湖,不見人來,望北方,盼親人,似見那,沙洲旁,聳立千桅,解放軍即將飛舟渡江來,到那時,湖光山色分外美。”像作家的寫作用即景抒情開篇,用急切地盼望江北的解放軍前來取回敵江防情報為引子,聲音里傳出些許的揣摩與擔心,為以下劇情的發展埋下伏筆,吸引了現場觀眾好奇心和注意力。
著名演員沈慧琴領銜演出的新版滬劇《金繡娘》這個劇目,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上海滬劇院就開始演出,由她的老師、前輩滬劇表演藝術家諸惠琴擔任主演。標桿在前,前輩已把金繡娘為人剛正質樸、遇事沉著冷靜,多謀善斷、舍生忘死的品質表達的相當出色。通過諸惠琴樸實自然的表演,融合了滬劇丁派,由著名演員丁是娥創立,以其細膩表演和獨特的唱腔著稱;石派,由著名演員石筱英創立,以其溫柔細膩的表演風格著稱;楊派,由著名演員楊飛飛創立,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優美的嗓音著稱。三派的表演與唱腔的借鑒,豐富了諸惠琴表演的內涵與深度,新版要突破前人,沈慧琴在改編和策劃上下了一定的功夫。作為名師的學生,她把老師在70年代主演過的滬劇《金繡娘》,再一次搬上演出的舞臺,并親自演繹這個經典人物的角色,這不但是學生致敬老師的舉止,這也代表了滬劇藝術的傳承。
在新東苑滬劇團團長沈慧琴看來,滬劇的傳承不是照搬,還要肩負創新發展的使命。首先在唱腔上要有所突破,這是必須要做到的事情。筆者曾聽過諸惠琴在滬劇《蘆蕩火種》中的唱段,跟筆者今年11月10日現場聆聽沈慧琴的唱腔,相比較獲得不同的感受,從唱腔層面講都很出彩,具有同樣的天資與才能;從細微處講,沈慧琴在傳承紅色經典滬劇《金繡娘》的表演中,更注重用快慢、輕重的節奏的聲腔表達劇中人的情感變化,并適當地使用了裝飾音和滑音,在傳承老師唱腔的基礎上,豐富了自己的行腔與唱法,體現了滬劇的唱法與普通唱歌不同的特點,從而使口語化與唱詞結合的更加緊密,恰到好處地起到了美化曲調與注重平仄字韻的作用。真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展示了滬劇唱功的深厚底蘊,沈慧琴國家一級演員的稱謂名副其實,令人敬佩!
其次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著名演員錢思劍在劇中飾演的男主角梁超,劇中人奉命潛入江南,完成獲取敵江防情報的艱巨任務。根據劇情的發展,他在配合金繡娘的場戲中,把不幸遇險和遇險后得到得到了金繡娘和當地群眾掩護的特殊情景,拿捏的十分到位。當梁超得知金繡娘為了智斗敵人的搜查,不惜劃破自己的手腕,用以迷惑敵人發現她家中紗布上血跡,是出自她自己傷口,遮擋了梁超受傷所用的嫌疑,從而有效地保護了解放軍參謀梁超的安全,為他完成艱苦任務,掃除障礙,鋪平了道路,迎來了百萬雄師過大江,解放江南和全中國的曙光。
這是全劇的高潮,通過演員錢思劍滿懷深情的演唱,表達了梁超無比感激金繡娘和當地群眾,舍生忘死保護他完成艱苦使命的激動心情。錢思劍聲腔明亮圓潤,具有穿透力,或而輕聲細語的抒懷,或大開大合,如涌宣泄,或以音程較高的唱腔展示角色驍勇豪邁與慷慨激昂的英勇壯舉,隨著他唱腔的不斷升華,進而把新版滬劇《金繡娘》全劇推向高潮。
再次給筆者留下觀劇印象比較深的是,演員李建華、毛韻秋、錢瑩、施熠、顧愷、吳梅影等演員,也都能將所演的角色戲份,完成的非常出色,無論唱段,還是對白、獨白,在劇中都能發揮配合男女主角的應有作用,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各自表演的亮點和特點,為整場紅色經典滬劇《金繡娘》在江蘇首演出成功,跟男女主角一樣盡到了努力。所以筆者認為上海新東苑滬劇團,是一支傳承經典的優秀劇團,是在沈團帶領下開創滬劇舞臺演出新局面的劇團。
新版紅色經典滬劇《金繡娘》,主題鮮明,劇情感人,發人深思,教育意義深刻,歌頌了軍民魚水情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贊美了以金繡娘為代表的南江繡女沉著冷靜、舍身忘死、機智勇敢的崇高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