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精神內涵 觸摸悠遠文脈
從《新華日報》版面走入南京圖書館
一座圖書館,保存著人類的文化遺產,凝結著時代的變遷記憶,肩負著文化建設的重任。
1950年3月19日,南京市國立中央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南京圖書館”。而后,在社會進程中,南京圖書館不斷為政治、文化、教育、科學研究服務,作出了顯著的成績。
透過《新華日報》的版面,不僅能看到大眾對閱讀、對文化知識的渴望,還見證了南京圖書館持續(xù)幾十年收集修復典籍、梳理文獻的過程,讓璀璨的文獻古籍能看得見、用得上。
原國立中央圖書館大門
1962年11月20日《新華日報》
1986年1月20日《新華日報》
1993年9月17日《新華日報》
把文化送到群眾中去
1949年南京解放后,社會閱讀風氣昂揚向上,人民群眾急切希望獲得更多知識,追求精神進步,圖書館的讀者人數(shù)每年都有增加。1958年4月7日,《新華日報》報道《南京圖書館的新氣象》,文章提到,南京圖書館閱覽部即日起天天開放,每天閱覽時間改為12小時,個人借書時間由原來每天4小時增加到10小時。
針對不同的讀者群體,南京圖書館設置了多種類型的閱覽室和資料館,比如兒童閱覽室、外國學術資料室、古籍文獻室等。到上世紀90年代末,南京圖書館每年接待12萬多兒童讀者。
2006年11月6日,南京圖書館大行宮館區(qū)實現(xiàn)全面開放。次日,《新華日報》頭版刊發(fā)此消息。據(jù)統(tǒng)計,當時館藏圖書800萬余冊,包含珍貴的古籍善本,并且新館增設視障人書刊借閱室,為廣大讀者帶來現(xiàn)代化、智能化、數(shù)字化和人性化的閱讀享受。
南京圖書館不僅在集納圖書方面多次擴大規(guī)模,還常常舉辦免費的文化講座、資料展覽和各類文化閱讀推廣活動。
南京圖書館每年都面向市民舉辦多場免費的展覽,內容豐富多樣:有呈現(xiàn)新中國風貌的新畫片展覽會,有寓教于樂的自然科學攝影展,有展示南圖館藏中藝術價值高、影響深遠的古代、近代、現(xiàn)代文獻精品的館藏古籍善本展,有表現(xiàn)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風光、民俗、飲食、服飾之美的中華民族風情展……《新華日報》曾進行報道,“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南京圖書館經常舉辦各種展覽、講座,覆蓋歷史、文學、文化、科學、教育等領域,這些文化惠民活動不僅服務讀者,還把文化送到群眾中去”。
為加強作家和讀者的交流,南京圖書館還會舉辦文學講座,讀者紛紛踴躍報名參會。著名作家黃蓓佳、周梅森、高曉聲、馮亦同、艾煊等都在此留下足跡,他們回顧創(chuàng)作道路,剖析作品得失,趣談創(chuàng)作軼事,浸潤讀者心田。據(jù)統(tǒng)計,僅1954年,南京圖書館就舉辦文學報告會14次,聽眾達12403人。這樣的活動廣受好評,南京圖書館主動開拓,講座類型從文學文化拓展到金融、健康、科學等領域。
2012年5月22日,《新華日報》刊發(fā)稿件《精神燭照,有一種力量叫文化》。文章寫道:“66歲的退休老人于樹倫每個周末都到南京圖書館聽講座。在這里,他見到了余光中、易中天、吳建民、余秋雨、王蒙等名家,聽過傳統(tǒng)文化、中醫(yī)養(yǎng)生、生物入侵等講座。‘到講壇去’,已成為江蘇不少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p>
南京圖書館傳播社科人文知識,舉辦各種講壇講座,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濃郁的書香氛圍中,滿是人們對閱讀的熱愛。
第十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一部記錄侵華日軍在南京燒、殺、搶、掠等法西斯暴行和百姓在“敵人鐵蹄之下過非人生活”的回憶錄——《南京難民區(qū)九十四日記》,在南京圖書館搶救性整理民國文獻時被意外發(fā)現(xiàn),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再添有力證據(jù)。 記者 余萍 攝
南京圖書館館藏古籍《新刻歲時廣記》
南京圖書館古籍書庫
2000年5月24日《新華日報》
2008年4月15日《新華日報》
2010年12月28日《新華日報》
數(shù)字化讓古籍煥發(fā)新活力
古籍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凝聚著古人深邃的智慧。古籍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對于賡續(xù)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都具有重要意義。2022年,“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南京圖書館是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首批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所藏古籍達160萬冊。1990年8月5日,《新華日報》報道要聞《南京圖書館古籍樓昨動工興建》,該古籍樓用于專門收藏保管古籍。與此同時,南京圖書館設立中國古籍書目機編索引與聯(lián)機檢索系統(tǒng),這個現(xiàn)代化書庫對古籍的收藏保存起到重要作用。
古籍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傳承歷史記憶的橋梁。南京圖書館幾十年來持續(xù)收集整理歸納南京大屠殺相關文字、影像、手札等歷史資料。2023年,在第十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南京圖書館搶救性地整理民國文獻時意外發(fā)現(xiàn)《南京難民區(qū)九十四日記》,為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再添有力證據(jù)。這部悲劇性的回憶錄與其他資料相互補充、相互印證,為我們提供了多元視角,幫助后人更好地還原歷史真相。
江蘇是歷史文獻收藏大省,藏書文化源遠流長,每一部古籍背后都藏著一段塵封的歷史、一個生動的故事。這些古籍有的斑駁殘損,有的部分遺失在歷史長河……從南圖古籍修復專家“掃地僧”沈燮元到90后古籍修復師丁峰,一代又一代的古籍修復人才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古籍重新走入現(xiàn)代人的視野,讓公眾對古籍的傳承與保護有更深刻的理解。
據(jù)《新華日報》報道,2023年,“清人文集數(shù)據(jù)庫”上線,這是“江蘇省珍貴古籍全文影像數(shù)據(jù)庫”項目第一期成果。珍貴古籍在南圖的妥善保護下,不僅被保存收錄,更以數(shù)字化的新方式與讀者見面,讀者不用擔心無法接觸到這些歷經歲月的古籍。這也是南圖探索古籍在數(shù)字時代如何賡續(xù)地方文脈的創(chuàng)新研究,不僅保護了傳統(tǒng)文化資源,也拓寬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渠道。
無論是館內浩如煙海的圖書資料,還是歷史古籍、地方文獻,它們都從一個角度顯示了一個城市的文化狀態(tài),彰顯了城市的文化底色。
(江南時報記者 張睿恬 實習生 吳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