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 常州鐘樓區永紅街道清潭第一社區位于城市的中心區域。該小區共有3000多戶居民,常住人口近萬名,絕大多數為老年人口及外來務工人員,普法工作開展難度大。為此,常州市鐘樓區司法局永紅街道司法所想出一個妙招:通過積分獎勵的方式向居民開展普法工作,參與普法活動即可兌換積分,積分達到一定數量可兌換相應的法律類禮品或者法律類服務。自去年法治積分兌換項目開展以來,積分兌換活動成了清潭第一社區的新風潮,潛在的矛盾問題也得到化解。
“居民的事情居民了”——法治陣地孕育而生。今年上半年,永紅街道司法所繼續深化普法積分項目,為進一步探索社區民主法治新模式,在清一社區劃定固定區域作為法治廣場,邀請律師、民警以及基層司法工作者和居民一起開展矛盾糾紛調處等相關工作。通過法治積分活動,參與法治廣場民主議事即可獲得法治積分,促使居民們主動來到法治廣場討論熱點話題。在律師的指導下,大家提高了防詐騙等防范意識,在處理鄰里矛盾后達成了行之有效的公約。隨著法治廣場作用的進一步深入,如今社區的法治廣場已成為政府政策解讀的“宣講員”,居民意見收集的“傳聲筒”,為社區發展提供了支持與保障。
成立“法治網格”項目——法治發展新高度。今年上半年,在永紅街道司法所的指導下,清一社區試行了“法治網格”項目,由居民擔任志愿者,每天在相應的區域內進行巡查走訪、入戶宣傳,利用他們在鄰里之間的老熟人優勢,及時發現問題,妥善調解矛盾。家住清潭新村的劉亞良和范振紅是社區的老黨員夫妻,自法治網格項目實施開始,他們就報名加入志愿者隊伍,積極向身邊的鄰里宣傳社區各類法治活動,協助社區共同處理了多起矛盾糾紛。每天在相應的網格內,都能看見他們夫妻一同巡查的身影。今年5月,他們通過法治網格積累的積分兌換了多本法律類書籍。
增添“法援”元素——法律慧民全覆蓋。隨著社區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永紅街道司法所在法治積分原有的規則基礎上,引入“法援”元素,針對社區失獨、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人群,提供免積分、免費用的法律援助服務。今年上半年,李老伯夫妻的獨生子李某在外打工時不幸車禍身亡。社區上門慰問并及時上報至街道司法所,司法所免費為李老伯夫妻指派了專業律師,協助其解決賠償、追責等相應法律事務,最大程度地為李老伯一家維護利益。通過普法與“法援”相結合,使基層法律服務的覆蓋面進一步延伸,社區內特殊人群的利益得到保障。
隨著參與人數的不斷增加,法治積分活動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人人學法、懂法、用法成了社區普法工作的目標,德治、仁治、法治三者統一結合的社區治理模式得到了突出體現。
(顧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