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父薛潤賢先生(1924——2003),乃我一生中除父母、外婆之外最重要之親人,最值得感恩的長輩,值此清明之時,深切緬懷。外婆家與我老家相距十余里,為湖南桃江縣武潭鎮石牌村紅荷塘。舅父逝世已有20年,尊顏歷歷在目。
母親姊妹五人,母親居長,舅父居季。外婆為小腳女人,是真正的“三寸金蓮”,而在我心中,確為偉大之女性。外祖父36歲病逝,外祖母躬親撫養兒女五人,完全依靠煮酒、喂豬維持一家生計,使五位兒女安家立業,歷盡千辛萬苦。外婆勤勞善良,極富智慧,極富愛心,其意志之堅毅頑強超乎尋常。舅父為外婆唯一兒子,極為孝順,繼承外祖母之堅毅性格,于艱難困苦之中昂然奮起,于特殊歲月之中備歷人生風雨,每思往事,至為傷懷。
舅父于眾多外甥,無一不愛,舅母張鳳田女士極為賢淑。少年時代最快樂之事是去外婆家,外婆、舅父舅母之慈愛,表哥表嫂之熱情,給我以極大之溫暖與鼓勵。勤勞乃舅父最為可貴之品格。自少年時代起就為家庭主要勞力,什么重活、臟活、難活都主動積極去做,他特別手巧,各種農活、手工制作無師自通。山區田少,家中人多,在那特殊歲月里,憑辛勤勞動做到衣食無憂,殊多不易。
舅父乃真正之農業專家。所養之豬,膘肥體壯;所種各類蔬菜瓜果,生長茂盛而結果豐碩。他種南瓜甚多,于曬谷場邊架起高棚,瓜多碩大而甘甜,一年收獲半倉,可抵半年糧食。其絕技乃紅薯之種植,堪稱杰出薯類之種植專家。他善于總結經驗,特別注意選擇優良品種。挖紅薯時,對莖塊既大且多之薯鼻,對其根苗、土壤進行仔細分析,總結經驗。對有葉無塊之薯鼻深入探究,發現紅薯選苗極為重要,只有薯苗中間插下,才能結實既大且多,苗頭苗尾都無用處。對挖土之深度、怎樣施肥、何時翻藤都極講究。因此他所種之紅薯品質好,產量高。他挖紅薯特別小心,不損傷薯皮,有利窖藏。他對挖窖也特別講究,所挖之窖在火爐旁邊,既深既大,因秋冬之時爐火甚旺,地窖保溫。紅薯入窖,用手特輕,不傷表皮,所以紅薯放半年多無一爛者,第二年到他家買薯種者甚多,成為家庭經濟之重要來源,善種紅薯為家庭之支柱產業。我家人多,生活困難,青黃不接之時舅父常以紅薯、薯米、南瓜、粟米之類救濟。舅父舅母于我家恩重如山,銘記在心。三位姨母亦對我家極好,于荒歉之年對于我家多有救助,應深深感恩。
記得少年時有一次到舅父家附近高山拾柴,甚為饑餓,跑到舅父家,舅父連忙將所蒸一碗飯給我吃。后來知曉,他們全家都吃紅薯,只有舅父才有一碗飯,竟給我吃了,一飯之恩,千金難報,至今思之,淚水潸然。有一年夏天放學回家,早知家無宿米,突然吃到母親所做南瓜與糯粟所制之糊糊,特別可口,一問母親來于何處,告知為舅父送來。瑣細往事,歷歷如昨。
我由衷熱愛外婆、熱愛舅父舅母一家。高中畢業回鄉,擔任公社文化站站長,舅父甚為欣喜,不時省探外婆舅父,老人極為欣喜。舅父讀書甚少,而悟性奇高,收過所寫一信,書寫剛勁有力,文字通順,大為震驚。可借此信今已遺失。予考上大學,舅父欣喜不已。1990年秋,予特陪父親與舅父到長沙一游,流連烈士公園,游覽岳麓書院,登云麓宮,賞禹王碑,憇愛晚亭,佇橘子洲,開懷歡笑,恍如昨日。每次回鄉省探舅父舅母起居,舅甥總有說不完的知心之語。2001年正月省探舅父舅毌,臨別時舅父趕來囑咐:小曾孫薛磊如有出息要多加鼓勵,予慨然應允。不料竟成永訣,悲哉痛哉!而今薛磊發憤求知,考上中科院之碩士,轉入南京分院就讀,極為勤奮,學業有成,必成大器。舅父有知,當可笑慰。舅父堅毅之意志,勤勞之品格,超凡之智慧,善良之美德為晚輩學習之楷模。其恩如山高海深,永志不忘,記之以詩。
之一
電擊流年鬢已斑,
石牌風物夢中看。
樁樁往事依稀記,
舅父恩高似泰山。
之二
幼年失怙實堪哀,
意志堅強凜柏梅。
風雨生涯無氣餒,
蘭芳菊秀向陽開。
之三
智慧超凡農學家,
辛勤耕作度生涯。
南瓜紅碩豬肚壯,
絕技精心種地瓜。
之四
記得當年去采樵,
饑腸轆轆力全消。
清香一碗千金重,
遙望青塋淚雨飄。
之五
春去秋來歲月移,
山花如雪笑東籬。
銘恩奮進須堅毅,
敢著長鞭縱馬蹄。
甲辰二月廿五,2024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