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云峰也只見過兩次。第一次他和我熟悉的幾位朋友一塊來,一道吃飯。他不喝酒,負責開車,給朋友們“保駕護航”。見其生得威武倜儻,但眉宇間卻透著真誠和慈藹。年紀小我十幾歲,卻像早就相熟,頗有眼緣。
第一次見面并無多少交流,后來讀他從微信發來的寫家族歷史和個人經歷的長文,對他的身世有了些了解。在鄉間寓所和他通過一次長話,謝謝他對我的信任,敞開心扉和我談了不少文章里尚無寫到的內容。我因此提出想看看他的企業,并面對面地聽聽他這些年所經歷的人生故事。
很快,我們有了第二次見面。他親自駕車來接我去他家鄉。那天我特地請了一位尤為敬重的文章高手與我同行。云峰君也約了與我熟識的另兩位文友結伴前往。
我們在一起度過了很暢快的幾個小時,當然主要的講述者是云峰。我們幾個沉浸式地傾聽——20世紀90年代他在廣州打工的近乎電視劇的一幕幕片段,他怎樣辦廠怎樣以自己的產品和技術手段在行業內獨占鰲頭;更令我們身心震撼的,是聽到他這些年里所經歷的種種遭遇——而遺憾在于我們無法對其所述予以披露。
而在我看來,這已足夠,一條可稱作“金剛”的漢子,已然立體呈現于我們面前。從這樣風雨雷電中過來的人生,恰如屹立于海邊的峭巖,歷經浪濤沖打千回,確也算得上功德圓滿了。
有意思的是,這位硬朗的漢子年輕時便愛上了普希金的詩,生活中時有詩思而被他記錄在案。就在我們此次見面后不幾天,我便讀到他發在朋友圈的一首短詩,令我眼前一亮。詩曰:
“天人,我們互相注視好久了,
趁著尚有暑氣的熱情,
讓我們邊走邊聊……
我們是相互欣賞的,
來吧,就在這三角咖啡屋頂
聽風唱歌謠!”
詩只有六句,字面上看不難懂,詩人和他心中的“天人”在對話,講他們“相互注視已久”且是“相互欣賞的”,因此很想邀“天人”來“三角咖啡屋頂”一坐,干什么呢?“聽風唱歌謠”?!疤烊恕焙沃??盡可意會。曾經的情侶,朝夕相伴卻又早早離去的親人,抑或生活中他所敬重的智者,重要的是二者“相互欣賞”,心有靈犀,他們都能聽得懂那風中傳來的歌謠,這便足矣。
詩要傳達一種情緒,而情緒是精神的東西,你必須借助讓人能感知到的一些事物來實現這種傳達。云峰應當是深諳藝術之三昧的,他借了“咖啡屋頂”,借了“風唱歌謠”。于是“天人”飄然而至,一場精神的會餐讓我們看到了兩張會意的笑臉。
這首詩里,我最欣賞的句子是“聽風唱歌謠”,多美的意境啊,這與和云峰相聚的那天,一位智者講的“夜半看桃花”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風,本身唱不了歌謠,歌謠是在兩個“相互欣賞”的人的心里。
詩,其實不必寫得太長,能有那么一兩句讓人咂味的,你也就成功了??雌饋硐袷呛敛毁M力,但功夫卻又全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