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主辦的“‘荷而不同’荷花主題中國畫展”在莫愁湖美術館開展,因其新穎獨特,吸引了眾多的觀眾。
荷花是中華民族文化積淀厚重的花卉,那亭亭玉立的風姿,絢麗荀粲的色彩,雍容華貴的容顏,清潔淡雅的光暈,羞澀靦腆的韻味,耿直豪爽的氣質,一塵不染的精神,深深地吸引著人民大眾;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爭相創(chuàng)作的源泉,表達思想情感的題材。
人們熱愛荷花,詩人贊美荷花,畫家展現荷花,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最早描寫荷花的詩句出自于春秋時期的《詩經·鄭風》“山有扶蘇,隰有荷花”;以及“彼澤之陂,有蒲與荷”(《詩經·陳風》)。從屈原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離騷》),到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表達了人們對荷花的喜愛;從民歌“江南可采蓮,蓮葉荷田田”(《江南可采蓮》),到王昌齡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采蓮曲》)展現了采蓮少女的美麗;從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到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描繪了妙趣橫生的自然景觀;而從皮日休的“吳王臺下開多少,遙似西施上素裝”(《詠白蓮》),到唐寅的“凌波仙子斗新裝,七竅虛心吐玉香”(《詠蓮花》)將荷花比喻美女,清純脫俗。每一句詩意,都是一幅生動的畫面,反映了荷花世界的豐富多彩。
最早將荷花描繪出來的作品是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河南鄭李家樓春秋大墓出土的“青銅蓮鶴方壺”中就有“蓮托鶴飛”的形象,壺蓋四周外移的雙層透雕蓮瓣,形象逼真,蓮瓣向四周翻仰,烘托出蓮心一只鶴,展翅欲飛。不過,早期的荷花圖還只是作為配景出現在畫面上,如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洛神身后是一片盛開的荷花;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仕女頭上所戴的是荷花等。荷花作為獨立的畫科出現,大約是在五代十國時期,而真正的成熟是在宋代。據《宣和畫譜》載:宋代已出現了專業(yè)的荷花畫家和作品,如黃筌的《荷花鷺鷥圖》、徐熙的《瑞蓮圖》、邊鸞的《鷺下蓮塘圖》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南宋畫家吳炳(傳)的《出水芙蓉圖》,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荷花圖真跡。此后,歷代畫家的荷花圖層出不窮,精彩紛呈。
本次畫展取名“荷而不同”,是要從不同的側面來反映荷花的端莊、艷麗、高貴、幽雅、多彩、嫵媚、馨香、秉直等的風姿綽約。畫家們通過對自然界的荷花觀察和寫生,將生活中的素材進行藝術再加工,讓“思想神游”,調動知覺、感覺、聯想、想象、幻想等多種思維功用,抒發(fā)心靈暢想,傳遞思想情感,創(chuàng)造出風格各異的優(yōu)美畫卷,賦予了荷花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在創(chuàng)作題材上既有“小荷才露尖尖角”,又有“留得枯荷聽雨聲”,更有“映日荷花別樣紅”。在表現形式上既有傳統(tǒng)的水墨畫,又有新穎的彩墨畫,更有與時俱進的現代畫。在表現手法上既有工筆畫,又有寫意畫,更有“中西合璧”的創(chuàng)新畫。這些畫里荷花,雅俗共賞,能讓觀者觀其物,察其形,聞其香,而有身臨其境之感。
其實,“荷而不同”的原本含義應是“和而不同”,“荷”與“和”諧音,出自于孔子《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出君子能在保持獨立見解的同時與他人和諧共處。寓意人世間應擱置爭議,和平、和諧、團結、合作、聯合的相處。荷花也和人一樣,種類繁多,雖“荷(和)而不同”,但又能共同組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的崇高荷花世界,美美與共,表達“荷(和)為貴”的中華傳統(tǒng)思想理念。
荷花又名“蓮花”,“蓮”與“廉”諧音,從《愛蓮說》到《愛廉說》,古往今來,倡導清正廉明,以廉為品,以廉立身,以廉做人。做人要有以蓮(廉)自喻,潔身自好,不墮于世俗的高尚情操,是所謂“荷花精神”;“‘荷而不同’荷花主題中國畫展”正是這種“荷花精神”的展現。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藝委會副秘書長、畫家